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關稅政策曾引發專家對通膨的擔憂,但目前這些疑慮正逐漸消退。出口到美國的日本汽車製造商,多半已自行吸收了因關稅提高所產生的成本,對美國消費者物價的影響相當有限。這也是川普得以持續透過關稅向他國施壓的原因之一。

根據美國財政部資料,2025年5月美國政府的關稅收入超過220億美元,是2024年平均水準的3倍。自4月起,美國開始加徵10%基本稅率的對等關稅,使得關稅收入迅速上升。

 

(圖表製作者:日本經濟新聞社)

目前關稅對美國物價的影響仍屬溫和。5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月增率放緩,扣除能源與食品價格後的核心CPI僅上漲0.1%,低於市場預期的0.3%。主要原因是汽車與服飾價格下跌。

「反對派期待經濟降溫、通膨飆升,但這些情況都沒發生。」美國財政部長貝特森(Scott Bessent)於7月7日接受美國財經頻道CNBC採訪時表示,駁斥關稅上調將推升物價的說法。

高盛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揚.哈丘斯(Jan Hatzius)指出:「現在就宣布勝利還太早,」但也承認,「初期階段的關稅影響比預期來得小。」高盛在6月底將美國聯準會(Fed)降息時間預測從12月提前至9月。

自2月起,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額外關稅後,中國對美出口價格明顯下滑。根據美國勞工部數據,2024年12月至2025年5月期間,中國商品進口價格約下降2%。

貝特森特過去曾批評中國「透過國家政策讓製造供給過剩,對經濟造成極大扭曲」,並主張關稅是「用來矯正此狀況的良策」。他也預測,中國為了維持開工率,可能會優先選擇降價。

更讓專家意外的是,日本出口至美國的汽車價格大幅下跌。根據日本銀行統計,2025年3至5月期間,日本汽車出口至北美的價格下跌達17.7%,顯示業者為了不在美國市場漲價,寧願壓縮利潤也要維持市佔率。

這類價格策略並不陌生,日本汽車製造商早在1990年代通貨緊縮期間,就曾為因應日圓升值而調降出口價格。日本經濟研究中心指出,這類策略雖有助於維持競爭力,但也壓縮了企業利潤,間接增加通縮壓力。

從日本的貿易統計來看,鋼鐵等高附加價值產品價格並未出現明顯下滑。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熊野英生提醒,「需留意過度削減成本,是否影響到日本汽車產業及其供應鏈。」

最適關稅理論被驗證

這類情況可能促使川普採取更高的關稅措施,讓「最適關稅理論」逐步被驗證中:大國提高關稅,讓需求減少,進而壓低進口商品價格。

美國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CEA)於7月8日發佈報告指出,即使加上關稅成本,部分進口商品價格仍低於關稅實施前。

川普隨後也在社群平台上發文表示:「如我所預測,進口價格確實在下滑。新聞評論與專家又錯了。」

他還嘲諷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這份新報告應該給一直哀哀叫、說為時已晚的鮑爾看看。他像個嬰兒一樣,抱怨幾個月來根本不存在的通膨,遲遲不肯做正確的事。」呼籲聯準會盡快降息。

但鮑爾始終對夏季潛在的物價上漲保持警戒。在對等關稅實施前,美國3月貿易逆差曾創下歷史新高,主因是企業為避免成本上升,搶先進口、囤積庫存。這些庫存一旦消化完畢,加徵高關稅的商品將逐步進入市場,屆時關稅對物價的推升效果才可能浮現。

(本文轉載自日經中文網,不代表本社立場)

更多日經中文閱讀:
日本車企吸收關稅成本,對美出口單價降2成
中國用稀土實現與美國對等談判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