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變化太快,最近全世界有很多企業策略聯盟,以加速成長、因應變化。
輝達9月18日宣布投資英特爾50億美元,英特爾股價大漲。這筆交易很漂亮,不只是給川普總統面子、助美國半導體國家隊一臂之力,輝達GPU和英特爾CPU也能彼此互補,創造雙贏。
近期台灣也有一個類似且非常轟動的策略聯盟,就是7月底鴻海與東元宣布交換持股,鴻海投資東元10%股權,東元也以同等金額持有鴻海0.519%股權。這筆交易主要目的,是為了共同在美國建置AI資料中心。
年初OpenAI、日本軟銀以及甲骨文彼此整合,啟動了「星際之門」計畫。9月,OpenAI與甲骨文簽了5年合約,OpenAI向甲骨文購買高達3000億美元的算力,甲骨文創辦人艾里森(Larry Ellison)也一夕之間變成全美首富。
此外,輝達9月22日宣布將投資高達1000億美元於OpenAI,建置以輝達AI處理器為核心的資料中心,雙方策略聯盟。
企業為何要策略聯盟?主要有3個理由:
1.為了資源整合,打造生態系。現在AI大爆發,有很多「跨界」技術,彼此之間若透過合作、聯盟,便能爭取時效。
2.減少資本支出。聯盟的好處就是可以資源共享,不需所有花費都自己來,就好比喝牛奶不需要養一頭牛,道理相同。
3.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通常第二、三名的業者結合起來,就能出招挑戰市場龍頭。上週台灣共享機車就有一例,和泰集團旗下iRent與台灣大哥大轉投資的WeMo結盟,採開放平台經營共享機車,迎戰市場龍頭GoShare。
台灣企業需要好好學習策略聯盟,最好不花什麼錢,就能創造綜效。最怕的是拿錢投資別人的企業,最後還沒有享受到什麼好處。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