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與日產汽車的經營整合計畫宣告失敗。本田認為日產並未充分進行重建業務,為了掌握主導權,曾向日產提出將日產轉為旗下子公司的方案。此舉引發日產反對,該公司希望維持對等的關係再進行整合。
雙方分歧逐漸加深,最終難以彌合,原本計畫打造全球第三大汽車聯盟的構想因此告吹,然而,在大環境劇烈變動的汽車產業中,車廠要單打獨鬥將面臨嚴峻的挑戰。
「這樣的條件難以接受。」日產高層於2月3日確認終止與本田的經營整合協商,並於5日召開臨時董事會。
在日產內部,反對繼續協商的意見占多數。該公司已確定撕毀2024年12月與本田簽訂的經營整合基本協議。
兩家企業的分歧自2025年初開始加劇。自2024年12月宣布達成基本協議以來,本田社長三部敏宏便強調,整合的前提是日產的「業務改善」(Turnaround)。
日產在美國市場的油電混合車(HV)布局進度落後,導致業績低迷。由於產品競爭力下降,經銷商銷售獎勵金支出增加。根據QUICK FactSet的預測,2024財年日產汽車的業務營業損益將轉為虧損2424億日圓(前一財年為盈利的2215億日圓)。
本田要求日產在1月底前制定裁員計畫,儘管日產於1月提出削減美國整車產量約25%的方針,但本田認為此舉難以達成業務改善目標。
「目前這些措施遠遠不夠。」本田高層對日產管理階層的決策產生不滿。因此,本田認為,若能掌握日產的人事權,將有助於加快決策速度。進入2025年後,本田向日產提出收購方式,將日產成為旗下子公司,然而,此舉進一步加深雙方分歧,最終無法調和。
儘管本田市值遠超日產,但在2024年底宣布經營整合時,本田社長三部敏宏曾明確表示:「這不是對日產的救助計畫。」日產則始終堅持維持在對等關係。
本田2023財年的營業利潤率為7%,其中兩輪車業務(17%)貢獻較大,而四輪車業務僅為4%。從日產的角度來看,企業價值的差異主要來自二輪車業務,因此難以接受成為本田子公司的提議。
汽車產業必須進行結構轉型
在純電動車領域,比亞迪(BYD)等中國車廠崛起,並在東南亞市場擴大銷量,挑戰原本佔優勢的日本車廠。
中國企業也在自動駕駛技術領域提升競爭力,使日本車廠的營收受到威脅。此外,軟體技術的發展,也成為決定汽車競爭力的關鍵因素,而單一企業已難以獨自承擔日益高漲的開發成本。
本田與日產2023年的銷售總量超過700萬輛,再加上日產旗下的三菱汽車,銷售總量將突破800萬輛。雙方期望透過整合,建立僅次於豐田集團與德國福斯集團的全球第三大汽車聯盟,以確保規模效益。
雖然兩家企業在北美及中國市場有所重疊,但日產社長內田誠於2024年12月的記者會上表示:「重疊的市場將帶來多種協同效應。」他期待透過平台共用、研發功能整合、生產基地優化等七大領域發揮整合效益。
獨立生存不容易
若放棄整合,雙方將需各自尋求生存之道。
相較於豐田,本田與日產的四輪車業務獲利能力偏低。2023財年,豐田的營業利潤率為11%,而本田僅為4%,日產更低,僅有2%。本田主要依賴二輪車與金融業務獲利,日產則依賴金融業務。
截至2024年9月底,日產汽車業務的現金及流動資金為1兆4384億日圓,較同年3月底減少近6000億日圓。2025財年,日產的汽車業務需償還約5800億日圓的公司債,並籌措資金以推進電動化與智慧化投資。
某家金融機構高層對此表示:「日產尚未展現足夠的危機意識,應該思考更有力的應對措施。」
2月5日東京股市,日產股價大幅下挫。前一日上漲1%後,當日下跌5%,最終停盤收於386.90日圓,較前一日下跌19.80日圓(5%)。
相澤證券(Aizawa Securities)投資顧問部基金經理三井郁男表示:「市場擔憂,日產短期內恐難以改善獲利。」
本田股價則一度上漲12%,最終收於1500日圓,上漲113.50日圓(8%),但前景仍不容樂觀。
本田提出目標,希望在2024年全球銷售新車,全面改成零碳排放車,但產品轉型需要的成本十分沉重。
本田曾尋求與美國通用汽車(GM)合作。自2013年起,雙方共同開發燃料電池車,2024年推出的FCV休旅車,也是由雙方合資公司生產。
然而,雙方在2023年宣布取消2027年後推出平價電動車的計畫,反映出成本降低與技術協同效果有限。到了近期,本田終止與通用汽車子公司在自動駕駛計程車領域的資本合作。
原本計畫參與整合框架的三菱汽車同樣陷入困境,由於泰國等主要市場銷售低迷,三菱汽車於2月3日下調財測,面臨更大的經營壓力。
本田與日產的整合計畫雖已破局,但未來挑戰仍然嚴峻,兩家公司如何各自應對市場變局,將成為關鍵課題。
(本文轉載自日經中文網,不代表本社立場)
更多日經中文閱讀:
日產撤回與本田經營統合的基本協議
日產前會長戈恩:本田與日產統合互補性模糊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