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食品品牌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國際化機遇。最值得肯定的是,已有不少台灣品牌成功推向世界,其中的佼佼者是生產精品鳳梨酥的「微熱山丘」。微熱山丘以「在地化原料」及「全球化經營」商業模式,在日本等海外市場持續布局。
微熱山丘一開始便以商業化手法經營,創辦人許銘仁的背景是電子業。他看到南投鳳梨農的困境後,希望為家鄉盡點心力,便加工一般人不偏好的土鳳梨,製成微酸口味鳳梨酥,結果一炮而紅。後來透過契作往上游整合,也將販售據點擴散到日本,在東京打造精品商店。
另一個成功案例是漢典食品,以「經典蕃茄牛肉麵」參加英國「Great Taste Awards星級評鑑」,獲得星級肯定,把正宗的台灣風味推向國際。漢典食品已在英國市場打下亮眼成績,其產品進駐近百家超市,並成為家庭餐桌上的選擇。
台灣本土小店若想品牌化、系統化擴張,甚至走向國際化,應注意有些經典台味,如沙茶、滷香不一定符合外國人口味,必須加以調整。「台菜」和「中餐」有何差別,也需要教育海外消費者。
台味國際化的挑戰:如何策略性的包裝台灣精神
更深層的挑戰在於——文化識別度。台灣的食材應該和「文化故事」或「台灣精神」結合,目前台灣還沒有做到這個地步。
當歐美人士看到壽司,會有很清晰的日本意象;講到泡菜,會有濃厚的韓國情懷,但台味和台灣精神如何連結,坦白說是一大挑戰。目前真正外國人所熟知具「台灣特色」的產品,恐怕只有珍珠奶茶和鳳梨酥。
在台灣企業走向全球同時,我希望更多的台味能夠瞄準全球市場,將品牌全球化,並利用敘事手法,講述台灣文化故事以打開國際市場。證明台味不只是有特色又好吃,還可以進行跨文化交流。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