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繼使命的新一代—光寶科技董事長宋明峰、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與《波》舞者同台留念,見證科技在光影流動的交響時刻

9月13日晚間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展開一場光影與波動的共舞。

當晚,為歡慶50週年光寶科技特別邀請雲門舞集,以舞作《光寶舞時 雲門藝術饗宴:光雲共舞˙波動未來》來呈現。

舞台上,上演著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日本新媒體藝術家真鍋大度共同創作的舞碼《波》,舞者身體的流動、肌肉的震動,就如同一道道數位的「波」,與背後的螢幕影像交織成獨特的光景。

鄭宗龍從身體、科技的載體出發,以「AI入舞」,探究科技與人類的互動關係;擔綱影像、程式和音樂設計的真鍋大度,則在記錄舞者的排練動作後,將肌肉、呼吸與神經傳遞的電波化為數據,再以AI轉換成各種聲響,做為演出元素。這種對科技與藝術人文的探討、叩問,與光寶在科技硬實力之外,深植人文關懷的理念不謀而合。

光寶與雲門,科技與藝術的共融

其實,這並非一次常見、企業邀請表演團體的公演祝壽。光寶與雲門看似位處科技、藝術天平兩端,實際上卻頗有交集。

1975年,光寶做為台灣首間有能力自主研發產製LED產品的公司,正式成立,後來並於1983年掛牌,成為台灣首家電子類股上市公司,50年來從傳統代工轉型為全球AI、雲端、光電半導體、汽車電子及5G & AIoT解決方案供應商,致力於為世界帶來更智慧、更永續的生活。

而在相似的年代,1973年,林懷民以中國最古老的舞名「雲門」為名,創辦雲門舞集,造就台灣第一個職業舞團,也是華語社會的首個當代舞團,爾後扎根台灣、巡迴國際,更有「世界一流現代舞團」的美譽。

2008年,雲門位於八里的排練場發生大火,眾多好友一同投入重建工作。有鑑於台灣位於歐亞大陸邊緣,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出許多珍貴的原生種植物,包括樟木、苦楝等原生種,都在長期與環境共存、演化中,逐步兼具耐陰、抗旱、抗強風等特點。光寶創辦人宋恭源特別挑選多樣台灣原生種樹木,種植在雲門新落腳的淡水園區中,祈願雲門與台灣原生種樹木般強韌,百年後依然綠蔭綿延,護持台灣文化。雲門、光寶兩者皆誕生於1970年代,當時台灣正處於轉型之際,產業與文化皆在挑戰中孕育新生。五十年來,走在象徵理性科技左腦的光寶科技,與走在象徵感性人文右腦的雲門舞集,兩者分別在科技與藝術領域深耕,憑藉堅韌精神,根植本土、走向國際。這一晚的光雲跨域共舞,不僅是科技結合藝術的演出,更是跨越半世紀的深厚情誼與價值交會,映照出台灣兼具理性與人文感性的獨特力量。

新世代乘載過往,共創未來

兩大根植台灣、放眼世界的品牌,不僅在創辦理念上遙遙呼應,又同樣在5年前,不約而同完成接班的世代交替。

2020年,宋明峰從創辦人宋恭源手中,接任光寶科技董事長;鄭宗龍則接續林懷民,出任雲門舞集藝術總監。兩人分別在各自的領域中,承擔重任,延續品牌創立以來的核心精神,並以夢想為動力、以團隊為基石,持續推動創新與成長。

重視群策群力、勇敢創新的宋明峰,接棒後先是打破舊有界限、成立跨部門團隊,再展現美式開放、著重團隊精神的管理風格,如今成功帶領光寶從傳統代工,轉型為全球AI、雲端綠色資料中心的關鍵要角。而從小就跟著家人在龍山寺附近擺攤叫賣的鄭宗龍,受到台灣傳統文化影響,擅長觀察在地生活的人體姿態,擔任藝術總監後編排的《定光》、《霞》和《波》三齣舞碼,都有別於雲門舞作過去予人的優雅形象,呈現更多矛盾、衝突,為雲門增添嶄新樣貌。

當電源成為如今的AI心臟、遇上當代舞蹈,當LED光芒遇上身體律動,當演算法遇上傳統記憶,這不只是一場企業慶典,更是兩個根植台灣、放眼世界的品牌精神交會。

光寶50盛典,感謝所有夥伴多年來的支持與同行

在光寶50週年這個關鍵時刻,透過《波》這支融合AI的舞作,光寶與雲門共同探索著一個根本問題: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人與機器、理性與感性、傳統與創新之間,究竟能激盪出怎樣的可能性?

或許答案就在那一波波的律動中──科技不是要取代人文,而是要與之共舞,創造出更豐富、更有溫度的未來。

光寶50週年慶典 《光寶舞時.雲門藝術饗宴:光雲共舞.波動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