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英特爾與台積電的市值相當。但如今,這家美國科技巨人的市值僅剩台積電的8分之1。近日,《華爾街日報》更引述知情人士,稱英特爾不只考慮分拆公司,更可能同時進行雙線交易,一邊由台積電接手製造部門,另一邊則由博通收購其晶片設計業務。對此,3家公司皆拒絕置評。

談判關鍵推手白宮立場矛盾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這項談判的關鍵推手是川普政府。商務部長提名人魯特尼克(Howard Lutnick)已深度參與其中,並將此視為上任後的首要任務之一,而台積電則對此提案持開放態度。

不過,川普政府的態度頗為矛盾:一方面催生這項交易,但另一方面,路透又引述白宮官員表示,川普政府「不太可能」支持由外國企業經營英特爾的工廠,他們對非美國公司接手抱持疑慮。

這種矛盾可能源於其兩難的處境。《紐約時報》分析,白宮一方面希望拯救這家美國半導體巨頭,另一方面又必須考慮國家安全問題。畢竟,英特爾不只是一家企業,更是美國半導體製造業的重要象徵。

目前談判進展處於初期階段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英特爾臨時執行董事長葉里(Frank Yeary)已與可能的買家和川普政府官員進行多次會談。有豐富投資銀行資歷與購併經驗的他向親信表示,他最關注的是替英特爾股東創造最大價值。

而博通正在密切研究英特爾的晶片設計和行銷業務,但收購條件是:唯有英特爾找到合適的製造業務合作夥伴時,才會提出收購。值得注意的是,英特爾已開始為可能的分拆預作準備,包括去年將晶圓代工部門獨立成子公司,並設立獨立營運董事會。

與此同時,從台積電董事長暨總裁魏哲家的發言變化,也可看出這一股來自美國政府的壓力。他曾在去年10月的法說會中表示,公司對收購英特爾工廠沒有興趣。但到了今年1月的法說會,當被問及相同問題時,他的回答變得模糊:「他們是我們非常好的客戶,對台積電的業務很重要。這是我能說的全部。」

根據外媒揭露的資訊,目前這些談判仍處於初期階段,各方都停留在非正式會談,博通尚未提出正式提案,台積電也未確定具體交易架構,雙方之間也沒有協調行動。

即便達成共識還有整合挑戰

即便各方達成共識,整合仍面臨重大挑戰。《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加拉格爾(Dan Gallagher)指出,Intel的晶圓代工部門去年虧損逾134億美元,而台積電同期獲利達411億美元。這巨大的效率差距令人擔憂。花旗分析師陳詩韻(Laura Chen)更指出一個關鍵問題:Intel和台積電在製程生態系統、設計方法和製造系統上存在根本差異,這些差異將嚴重影響潛在客戶的信心。

對台灣而言,這是一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刻。台積電的全球晶片製造領導地位,不僅是台灣的重要戰略資產,更是維持地緣政治平衡的關鍵。正如《華爾街日報》所指出,這項交易若在幾年前提出,恐怕難以想像。但在英特爾近年的困境,加上全球半導體產業版圖快速變遷的背景下,這樣的變革似乎也不那麼令人意外了。

延伸閱讀:川普揚言課台積電關稅,專家估3套發展劇本

資料來源:路透彭博WSJWSJ(2)紐約時報

核稿編輯:林易萱
責任編輯:林思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