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三.六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超過兩千三百萬人,這般位列全球前十的高人口密度,遠超出大自然的負荷。因此,國家公園除了及時保護脆弱且珍貴的自然環境外,還必須與時俱進,呼應當今全球認同的永續共識,致力臺灣與地球的永續發展。

作為臺灣捍衛生物多樣性的急先鋒,治理全臺九座國家公園、一座國家自然公園,以及重要濕地、海岸的內政部國家公園署,保護全國陸海域生態環境面積已經達到25.4%。而且,隨著聯合國第15屆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協議「30x30」維護生物多樣性、SDGs永續指標、全球氣候變遷、2050淨零排放等國際潮流下,國家公園署也主動擴大民間參與保育的量能,並擔綱「企業落實ESG的好夥伴」。

國家公園署指出,涵蓋各種生物及其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能提供潔淨的水源、健康的土壤、穩定的氣候,以及供應鏈中關鍵的原物料,是維繫企業穩定營運的要素,而國家公園則擁有完整的生態系統,保育超過一千五百種臺灣特有種生物的多樣化生物資源,蘊藏豐厚的自然碳匯,以及累積豐富的研究成果,在物種保育、棲地維護與環境永續等面向上,啟動媒合公私協力機制,攜手企業與國家公園守護從高山到海洋的生態環境,幫助企業體現CSR、ESG,也為地球永續盡一份力量。

此外,企業與國家公園合作,除了強化永續競爭力與促進ESG財務透明度外,更可建構企業社會影響力層面。國家公園署提供「棲地維護復育」、「物種保育復育」、「生態學校」、「服務設施維護」、「影像行銷推廣」、「其他合作」的六大類合作選項,為有意願合作的企業或民間NGO團體,打開公私協力的管道,共同倡議保育、利用與永續均衡發展的目標,達到跨域加值的成效。

水肺潛水清除工作以抑制藻類滋生(照片來源: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樊同雲研究團隊)

目前,臺灣已有多家企業與國家公園署合作,展現其對永續發展的承諾與行動力。例如,臺灣老字號的產險業者明台產物保險,在今年九月與墾丁國家公園簽署「海洋生態復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共同推動珊瑚、海草復育等實質保育行動,為臺灣海洋生態保育翻出ESG永續精神的新篇章。

墾丁國家公園是我國第一座國家公園,當地大面積的珊瑚礁生態系,涵蘊珍貴的海草生態,不僅是許多海洋生物的棲息地,也肩負著海洋碳吸存與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功能。值得注意的是,珊瑚礁生態系雖然是海洋中生產力最高、生物量最豐富的系統,但受到全球氣候變遷的衝擊,面臨白化、覆蓋率下降、棲地劣化等嚴峻挑戰。

據墾管處近四十年科學監測與調查顯示,墾丁海域珊瑚群聚在熱浪、颱風、強降雨等擾動下,容易白化死亡並改變底棲生物組成與整體生態結構。此次墾管處與明台產物保險合作,即是利用科學基礎,導入民間資源與力量,推動主動復育與保育示範,並打造可複製、可擴散的海洋生態修復策略,成為保護自然與氣候調適的重要實踐。

萬海航運推動植樹養護計畫,實踐企業ESG行動。(照片來源:萬海航運)

造林逾十五萬株 萬海航運為臺灣增碳匯

從海洋回頭看陸地,森林植被對陸域生態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亞洲區間航線居領導地位的萬海航運,與國家公園署共同推動植樹造林及永續環境保護行動,陸續在墾丁、陽明山、太魯閣、金門、台江、壽山等國家(自然)公園,以及高雄、臺中兩處都會公園,共約124.64公頃土地,計畫種植超過三十萬棵樹木,並且進行養護復育。至今年7月底為止,萬海協助種植15萬7,825株樹木。

這項企業ESG推動增匯減碳的植樹計畫,除了造林外,也移除外來種、種植原生複層植栽,恢復原生棲地環境,且為提升生物多樣性,增加國家公園自然碳匯吸存區域,調適氣候變遷,避免國家公園園區(含都會公園)林相劣化,加速2050淨零轉型目標。

臺灣特有種--楚南氏山椒魚

從動物明星看見生態復育 ESG合作黃金機會

「國家公園的每一寸土地,都蘊藏企業實踐 ESG 的黃金機會。」 國家公園署強調,臺灣黑熊、山椒魚、寬尾鳳蝶、黑面琵鷺、珊瑚等動物明星,都是企業與大眾連結的絕佳媒介。透過將企業資源導入國家公園的指標性物種保育計畫,不僅能為品牌創造故事性,更能實質推動整體生態系的復育,提升企業的社會影響力 。

淺山復育,植樹造林養護計畫

二○二七「北回歸線年」 擘劃未來永續藍圖

從全球自然環境來看,臺灣是少數北回歸線穿越的島嶼國家,具有不同的氣候特質與天然豐富的特殊地理環境,國家公園署從OECM出發,以及展現臺灣整體環境美學品牌,將在2027年推動「北回歸線年」,盤點資源、透過實地走讀與對談活動,探討資源保育、多元文化、生態旅遊、環境教育、健康療癒等面向議題,以及公私合作協力事宜,全面性思考資源發展及推廣發展,將在後續提供企業更多合作機會,共創臺灣北回歸線軸帶永續發展與共榮,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育與利用的典範。

面對氣候變遷與生態危機,內政部國家公園署致力建構公私協力的永續平台。誠摯邀請企業加入,讓國家公園成為您實踐 ESG、守護臺灣生態的最佳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