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年,主打道地韓式豆腐煲的韓式料理餐廳涓豆腐,在台北一炮而紅。接著,他們解構韓式料理受歡迎的關鍵,衍生出更多韓式餐飲品牌「北村豆腐家」、韓式燒肉「姜滿堂」、「韓姜熙的小廚房」......。這些跨越不同用餐場景的餐飲品牌,全都來自同一個母集團——豆府餐飲集團。
「我們的目標,是讓消費者在同一間百貨公司內,無論走到哪一層樓,都有機會選擇到我們的品牌。」豆府餐飲集團行銷協理陳慧芠(Carol Chen)說。
看似無縫的布局,來自豆府 16 年淬鍊而成的展店哲學。陳慧芠指出,「我們的經營理念很簡單,就是待客如友,而朋友不會只有一種需求。」
她解釋,豆府在展店時,會依據百貨樓層屬性、坪數、客單價與量身安排品牌:客單價較高的涓豆腐放在大坪數的主題餐廳區;中價位的北村豆腐家,以店中店型態靈活嵌入百貨既有格局;坪數更小的美食街,交給韓姜熙的小廚房應對快速用餐需求;另外燒肉品牌姜滿堂,主打歡愉的聚餐氛圍。
這套佈局下,豆府就像在百貨裡下棋,依位置與客群精準落子,接住消費者多元的餐飲需求。以「亞洲風味料理專家」的姿態掛牌上櫃,被資本市場視為最受期待的餐飲小金雞。截至 2025 年 7 月底為止,母公司旗下品牌之全台門店數,已達到87家。
豆府展店模式與市場定位分析
類型 | 主題餐廳 | 店中店 | 小餐館 | 美食街 |
品牌 | 涓豆腐、姜滿堂 、帕泰家 | 北村豆腐家 | 韓姜熙的小廚房 | 飛機河粉、五星麵鋪 |
客單價 | 約700元 | 約400元 | 約300元 | 約250元 |
坪數 | 80坪 | 60坪 | 30坪 | - |
APP下載率97% 「豆府鐵粉卡」描繪完整消費者輪廓
只是,當品牌版圖從韓式擴展到亞洲各國料理,顧客的足跡也更加分散。傳統在餐後請消費者填寫紙本顧客意見表,整理曠日費時,也無法追蹤會員的消費記錄、跨品牌流動行為,難以了解消費者會員輪廓。
「我們也曾想用 LINE 官方帳號經營會員,但很快發現核心問題並未解決,始終無法掌握會員全貌;而且萬一 LINE 有一天像其他通訊軟體退場,我們就等於和這些重要的會員斷了聯繫。」評估多家系統後,他們選擇與 91APP 合作,看重的不只是 91APP 服務過的客戶規模與數量,更因資安與穩定度值得信賴。
❝
2022 年 11 月,「豆府鐵粉卡」APP 正式上線。僅僅不到三年,交出 APP 下載率高達 97%、會員人數近 80 萬的驚人成績。這份成績的背後,有一套從行銷推廣到門市執行的完整策略。
第一,所有行銷活動與 APP 綁定。讓下載 APP 成為參與優惠與活動的唯一入口。行銷部門設定明確的會員成長目標,透過店內文宣、桌墊、社群廣告等多重管道,鋪天蓋地宣傳。
第二,留存會員與體驗設計。從顧客踏進門市的那一刻開始引導,門口的立牌與文宣清楚印有 QR Code,讓顧客一掃就能加入會員;用餐區的桌牌隨時提醒會員福利;點餐時,服務人員主動詢問顧客是否為會員並鼓勵加入;結帳時,櫃檯有立牌引導入會與點數累積,讓排隊顧客提前操作,減少等候時間。
第三,成功驅動門市店長與店員的積極參與。陳慧芠說,這背後的原因在於,第一線員工真的感受到便利。過去發紙本集點卡,結帳時要辨認優惠、回收紙券,晚上還要清點厚厚一疊紙券、核對系統帳務。當門市員工發現能簡化流程,推薦 APP 時自然多了幾分熱情,這也是豆府鐵粉卡能快速普及的關鍵。
一張鐵粉卡,串聯 7 大品牌與 OMO 旅程
陳慧芠指出,當初導入 APP 會員卡時,為了符合餐飲的經營業態,團隊做了兩項特別設計與調整。首先,設計「熟客制度」,將會員分成豆粉、超粉、鐵粉三個類型,讓鐵粉感受到與眾不同的待遇。
接著,在 APP 打開的第一頁,消費者能快速找到會員卡面路徑,讓會員每次打開 APP 時,都能看到自己的專屬卡面,強化身分認同感。像在對客人揮手說:「嗨,老朋友,我記得你。」這種強化身分認同的設計,不只是讓顧客感覺被重視,也為後續的行銷活動鋪好舞台。
有了高下載率與龐大會員基礎,豆府更有底氣讓會員卡從單純的工具,打造出一套完整且流暢的OMO 消費旅程——從線上透過 inline 完成訂位開始,顧客走進實體門市享受用餐體驗,接著再透過 APP 完成會員轉化與點數累積,最後延伸至跨品牌或線上通路的消費。
這樣的設計,將消費者使用體驗,線上與線下緊密串聯,也讓每一次互動都能累積價值,持續深化顧客與品牌的連結。
豆府餐飲集團運用 91APP「遊戲模組」推出「每日簽到」互動活動,串聯旗下七大品牌。
設計巧思在於:將旗艦品牌「涓豆腐」的招牌炸雞獎勵,放在最後一天;美食街品牌「飛機河粉」贈送的飲料安排在前段,必須連續簽到才能解鎖。一方面讓新用戶認識不同品牌、引導跨品牌消費,另一方面養成會員每日打開 APP 的習慣。
活動成效:累計 20 萬人次參與、新增超過 1.5 萬名會員。
跨品牌會員助攻 加速展店與海外計畫
有了跨品牌會員系統的支持,豆府的擴張更有底氣。除了完成收購日式品牌樂麵屋,也將持續積極展店,目標今年底集團總門店數達到百家規模。並為跨國布局暖身。
過去主戰場在百貨商場,現在也視品牌調性往街邊延伸,例如烤肉品牌姜滿堂,以彈性營業時間接住下班後想小酌的客群,更貼近日常的用餐場景。
「消費者在變,我們也在變,但豆府的核心沒有變,我們希望讓更多人願意再來吃一次。」陳慧芠說。
這份回頭的理由,可能是一道剛上市的美食佳餚、一份跨品牌通用的生日禮,也可能是轉過街角、百貨電梯門打開時,映入眼簾的熟悉招牌。
這一切從手機裡的會員卡開始,消費者與豆府旗下餐飲品牌緊密相連,讓每一次相遇,預約著下一次的餐桌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