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去了一趟香港,跟以前秘書吃飯時,發現以前難訂位的餐廳,現在門可羅雀。

秘書告訴我,香港近年零售景氣極差,不少老字號餐廳都歇業。中國連鎖品牌透過標準化的供應鏈體系,以低成本優勢打趴香港傳統品牌,以致於許多老牌餐廳和小吃紛紛撐不下去。

在香港精華地段,如今走不了幾步,就能碰到一間空置的店鋪。今年上半年香港有近300家商鋪停業,7成是餐飲店。香港餐飲零售等服務業,房租、人工成本本來就高,再加上現在消費不足,於是出現關店潮。

另外,近年消費習慣改變,年輕人喜歡網購、快閃店、創新體驗,不再迷戀餐飲老品牌;其次是租金與人力成本高,而且第二代不願意接班,覺得太辛苦,這和台灣很類似。

餐飲業景氣和旅遊業息息相關,香港旅遊業的命運,跟台灣十分相似。本地服務貴,大家更願意跑到中國境內消費。一到假日,香港人就用腳投票,北上中國吃喝玩樂。同理,台灣人風靡去日韓和東南亞旅遊,因為性價比差太多。

不過另一方面是,香港金融業從今年起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今年上半年IPO企業的上市募資金額世界第一

過去幾年,香港經濟和金融曾被外國專家唱衰,香港反送中運動後,在中國緊密控制下「一國兩制」淪為空談,形同一座中國內地城市。在這樣的氛圍下,不論是跨國企業或金融機構,外資紛紛出走。

然而今年因為AI,重新帶動中港股市熱潮,也激起產業發展,最近黃仁勳甚至表示中國在晶片領域僅落後美國「幾奈秒」(nanosecond),造就金融業的繁榮。

中國正積極為香港重塑面貌,最主要的政策就是鼓勵優質民企去香港上市,以香港作為中企的國際跳板。今天的香港金融業已完全復甦,與5年前截然不同。

30年前,香港的角色是「外資和外國公司進入中國的窗口」,但今天香港成為「中國投資者和企業通向世界其他地區的門戶」;過去是「亞洲的世界城市」,而現在新身份是「中國的世界城市」。美國打壓中國,逼得中企走向全球,香港成為最大受惠者。

香港金融熱、零售冷;台灣科技熱、傳產冷,均存在巨大差距。在一座城市,命運的差別,竟然可以如此天南地北,令人感嘆!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