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五年,全球產業正面臨一波巨大變化。從淨零碳排的國際壓力、AI技術的快速崛起,以及供應鏈重組、關稅及貿易環境不確定性等挑戰,考驗全球各國競爭力。而台灣身處全球產業鏈核心,如何兼顧提升競爭優勢與永續發展,已然是產官學界的關注焦點。

全球挑戰下,中衛三十五年的陪伴與見證

在這樣的背景下,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以下簡稱「中衛」)董事長謝明達指出,中衛在過去三十五年來陪伴工、商、農與健康照護等產業,走過經濟結構調整、全球化競爭、疫情衝擊及數位轉型,親眼見證台灣產業的韌性與創新實力。他強調:「這些成果,從來不是單靠某一群人就能完成,而是整個 Team Taiwan 共同努力打拼的結果。」因此,唯有整合產官學等多方資源,以「體系台灣」的模式發揮以大帶小的力量,台灣才能在國際舞台上站得穩、走得遠。

中衛團隊運用AI虛擬人像技術,生成董事長謝明達的「AI分身」與本尊同台互動,展現中衛將持續以科技和體系能量,引領台灣產業迎向未來。

從單打獨鬥到跨產業改善

回顧一九八○年代,台灣產業若維持單打獨鬥經營模式,很難與跨國大廠競爭。為突破困境,中衛於一九八八年舉辦第一屆「TCIA 臺灣持續改善競賽」,如今已吸引超過五百家企業參與。這些年,不只傳產,連台積電、聯電、旺宏等半導體業者也積極加入,逐步創建全國最大的跨產業改善交流平台。

同時,中衛也在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的支持下,協助建構MIT產銷生態系,串聯三千多家廠商,完成二十七萬款產品驗證,並連結國內外通路與電商平台,協助業者每年創造超過一百億元的銷售佳績。

中衛顧問團隊於茶會發表論述,將秉持「數位、體系、永續」三大核心作為輔導產企業迎戰全球的發展策略。

在地扎根,從商圈到照護產業的轉型

在地方商圈的推動上,中衛也深耕多年。早在一九九六年便開始推動商店街開發計畫,後來更結合創意、綠色科技與在地人文,讓逛街購物轉化爲一種新型態文化及生活體驗。一路走來,已有超過七千個商圈在中衛協助下,將「一鄉鎮一特色」的在地商品推向國際,重塑地方產業的品牌形象。

隨著台灣長照政策上路,中衛將對人的關懷延伸至健康照護與運動產業,協助政府建立照管制度、推動全國品質監測;導入高齡長照數據應用,讓政策真正落實在生活中。

中衛35週年特別推出《品讀台灣味》No.3「覓台灣」蜂蜜紀念禮盒,呼應Team Taiwan齊心協力,共創價值的核心理念。

邁向淨零永續,AI助攻產業升級

在智慧與永續轉型方面,中衛在經濟部等部會的支持下,中衛陪伴台灣產業從能源管理、工廠低碳化,到太陽能、風力發電,逐步邁向二○五○淨零永續目標。如今,淨零已不再是環保口號,而是國際競爭力的第二張王牌。

與此同時,AI已成為製造業的新引擎。AI卻也帶來挑戰,以及讓台灣邁向國際新高度的鑰匙。未來不只是技術與效率的競賽,更要比誰能搶先掌握數位及永續雙動能。

鞏固產業根基,支持中小微企業與傳產

中衛的角色定位深入企業和產業鏈,其關鍵能量在於推動具備國際競爭力、又需要供應鏈整合的產業群聚。但當前更大的挑戰是,如何鞏固台灣產業的根基?

根據財政部統計截至二○二五年八月,台灣出口已連續第二十二個月年增率正成長,但傳統產業的出口卻停滯長達十八年,整體出口成長幾乎全靠資通訊和半導體產業拉動,但這些產業的生產基地多設在海外,相關就業人口僅佔台灣總就業人口的七.五%,也就是說,中小微企業與傳統產業仍是台灣產業的根基。

也因此,經濟部特別強調中小微企業和傳統產業的振興任務,而中衛身為輔導台灣產企業升級轉型的角色,如何陪伴中小微企業和傳統產業挺過全球市場的競爭與挑戰,至關重要。

中衛35週年茶會內的工商農體系展區,展現中衛陪伴台灣產企業建構體系網絡的轉型歷程。

產業轉型關鍵,體系台灣的未來

貫穿這一切的核心精神,始終是「合作」。謝明達董事長認為,中衛的使命不只是單一企業的成功,而是一整個產業體系的成長。他說:「唯有合作取代合併,台灣才能在全球競爭中穩健前行。」展望未來,AI 浪潮持續擴大,永續轉型勢不可逆。中衛將以「精實管理、數位轉型、減碳永續」為三大支柱,推動各產業跨界合作,發揮體系整合的綜效,讓台灣在國際舞台上展現更堅韌的競爭力與持續創新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