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是台灣能源史上最極端的縮影,一邊是AI時代的浪潮洶湧襲來,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在台北國際電腦展宣布,將與台積電、鴻海打造全球級AI超級電腦中心「台北一號」,建構新世代算力心臟;另一邊,5月17日深夜,屏東核三廠二號機除役,台灣最後一座核能機組熄燈,發電網頁上的核電比例歸零,象徵每度僅1.5元、最穩定且低碳的電力來源全面消失。
這正是台灣「脫碳空窗期」的真實寫照:一邊是高速奔向AI與淨零目標,一邊是能源政策的現實掣肘;AI資料中心每年需耗電逾1.2GW,等同一座核電廠,而台灣,卻在此刻關掉核能,倚賴燃氣與燃煤撐起轉型期,台灣面臨發電成本升高、電力韌性不足、碳排數據飆高的三重壓力。
能源不是「零與一」的選擇
當台電2025年發電成本將達每度3.9元以上,在國際競爭劇烈、碳費即將開徵的此刻,能源的成本與穩定性,已從產業配角升格為國家競爭力的主體。
面對這場不容模糊的轉型戰爭,企業如何在「脫碳空窗期」中突圍?手握500座以上光電廠,電廠總容量208百萬峰瓦的寶島陽光再生能源集團執行長卓國良以第一線能源業者的觀點表示「能源不是零與一的選擇,企業應該用投資思維提前部署」
隨著核能退場,現階段將由燃煤、天然氣等高碳能源補位。卓國良指出:「這3%電力空缺短期會由高碳排能源補上,企業用電的碳排係數勢必上升,2025年、2026年起的ESG報告恐將呈現碳排上升,甚至導致碳費上升。」
短期碳排壓力升高 企業應用投資思維提前部署
「選擇綠電,不代表放棄其他能源。」卓國良提醒,能源配比應是多元組合,他強調,企業應以「投資思維」面對綠電採購,而非追求當下最便宜的選項。「就像投資分批進場一樣,綠電採購不應是一次性決策,而是長期策略部署。價格高低是短期變數,若未來碳費上升,現在的綠電投入反而變成風險分散。」
儲能技術成熟化 補強電網韌性讓光電成為「半基載」來源
面對大眾質疑「再生能源不穩、不夠基載」,寶島陽光營運長高治舟說明:「儲能技術密度在過去三年間幾乎倍增,成本也已砍半。太陽能搭配儲能,可於日照強烈時儲電、夜間釋放,有望成為準基載來源。」
他進一步指出,企業除了採購綠電,也可自行在廠房屋頂建置太陽能與儲能設施,不僅有助減碳與節費,還能避開尖峰電價,提升用電自主性。
但高治舟也指出,再生能源的特性與傳統火力機組不同。例如太陽能與風電會隨天氣波動,欠缺火力機組的「慣性」特性,意思是傳統火力機組即便燃料中斷,機組仍能依照「慣性」短暫維持供電,爭取調度時間,反之再生能源則沒有這樣的發電「慣性」,他認為,當再生能源滲透率升高,台電須同步強化電網韌性、提升儲能比重,否則「一點小事故可能演變成大規模停電」。
閒置荒地及貧瘠廢地開發電場 足以撐起國家電力需求
台灣整體光電案場開發與建置進度落後,被解讀為土地已經不敷使用,或者光電案場「與農搶地」與「破壞農地」,對此,寶島陽光商務總監高治強以數據回應:「目前全台約有80萬公頃農地,其中20至30萬公頃為休耕地。即便以純地面型光電達成20GW的政策目標,僅需2萬公頃土地,遠未達土地使用極限。」
他也強調,實際上許多光電案場設在下陷區、鹽鹼地或荒地,對農業影響極微。然而,部分地方說明會卻淪為對政治立場表態的場域,而非理性對話,造成整體進度落後。
光能偽科學與反智謠言 成為政治操作籌碼
尤其光電產業飽受「太陽能模組有毒」、「案場加劇熱島效應」流言所苦,高治強澄清,太陽能板主要材料為玻璃與矽,就是構成地殼的基本元素,模組結構不但穩定且可回收。針對「溫度升高」的疑慮,能源署委託工研院研究更指出,太陽能廠區與空地溫差僅0.2度,甚至比鄰近村莊的溫度還低。
「但仍有民眾反駁,政府做的研究我不信。」他無奈表示,許多質疑其實並非基於事實,而是基於情緒與誤導,加上地方說明會多半淪為政治作秀和汲取各方利益的場域,讓案場推動的進度減緩。
企業應從風控、多元能源、財務策略 審視綠電購買
在能源過渡期的「脫碳空窗期」,卓國良提醒企業應看見碳費政策即將上路的現實,從風險控管、儲能與配電策略、財務策略,重新審視企業的綠電購買策略,才能建構企業的永續經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