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竟然能由木頭製作?8月28日,臺灣銀行發行全台首張木質信用卡「綠行卡」,以森林管理委員會(FSC)認證木材取代傳統塑膠,製程碳排放量遠低於傳統塑膠卡。臺銀首年預計發卡3萬張,以「森林走進錢包」的具體象徵,將永續議題融入日常消費,讓金融商品不只承載金流,更引導社會邁向低碳生活。
從材質到體驗,金融商品的綠色轉身
信用卡誕生以來幾乎一律使用塑膠卡體,雖便宜耐用,卻成為環境無法分解的負擔。臺銀選擇從「卡片本身」突破,綠行卡採用FSC認證木質卡體,碳排放量比傳統塑膠卡減少45%,具備自然分解特性。每張卡木紋獨一無二,搭配簡約設計,帶來視覺與觸感差異,象徵信用卡產業邁向減塑低碳新紀元。
儘管製作成本接近300元,是塑膠卡三倍以上,綠行卡仍兼顧實用性與感應功能。經特殊處理後,卡片可支援刷卡機與感應交易,日常使用無虞。此外,臺銀更宣布加入萬事達卡「無價星球聯盟」,承諾上市首年種植17,250棵樹,以具體行動展現金融業在全球氣候行動中的責任。
把消費變公益,綠色誘因放大社會影響力
單靠木質材質的革新,難以持續驅動消費者行為轉變。臺灣銀行因此設計完整回饋架構,將永續行動與日常消費緊密扣連。
綠行卡主打「國內最高7%回饋」,由三層機制組成:基本回饋1%,再加上綠色消費5%,以及特殊任務1%。其中「綠色消費」涵蓋超過30家永續商店,如永續百貨、里仁、成真咖啡,以及台鐵、高鐵、Uber與共享運具等低碳交通,甚至包括台灣Pay、Apple Pay 等行動支付工具,皆可享有加碼回饋。海外交易則統一提供2.2%回饋。讓綠行卡成為日常消費中推動永續行動的最佳夥伴。
更具巧思的是公益連結設計。臺銀精選15家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公益機構,涵蓋環境保護、教育扶助、弱勢關懷與社會創新。持卡人每筆消費可再享1%公益回饋,等同於「多一分消費,就多一分善意」,讓金融工具成為社會價值創造的槓桿。
生態願景,重新定義金融業社會責任
綠行卡鎖定年收入60萬元以上的「新富貴」族群,設定首年發卡量3萬張,試圖以具象產品引導消費者將日常選擇轉化為永續行動。
「金融的影響力不僅在於資金流動,更能引導產業與社會落實永續精神。」臺灣銀行董事長凌忠嫄強調,綠行卡的推出是邁向永續金融的重要起點。
未來,臺銀將把永續理念持續延伸至投資、理財、企業融資等核心業務,並攜手消費者及產業夥伴,打造兼具競爭力與社會責任的永續金融生態系,讓永續價值不僅停留在消費選擇,更能深植於整個社會結構。從一張木質信用卡出發,臺銀試圖改寫的不只是支付工具,而是金融業在淨零時代的新角色與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