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海外遊子來說,能在異鄉吃到富有台灣味的食物,真是再幸福不過的事了。但多數人可能不知道的是,許多台灣餐飲業在海外,也取得巨大的成功。
有些是源自「市場先行者優勢」(First-Mover Advantage),也就是提早進入某個海外市場,並在其他類似競品還未能建立規模之前,先快速填補當地對這類產品的需求並建立規模經濟。
最有名的例子,大概就是手搖飲品牌「都可」(Coco)。「都可」在台灣網民口中並無特別突出的評價,但它卻是台灣手搖飲的「海外霸主」,全球有超過4500家門市。它成功的原因,在於清晰易懂、辨識度又高的品牌識別,加上飲料品項口味眾多,讓外國消費者很容易「一試成主顧」。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是某海外市場的後進者(Late Comer),成功機率難道就相對渺茫嗎?倒也未必,以下提供2個新加坡成功的餐飲業案例為參考。
大師兄銷魂麵定位明確,在新加坡一級戰區中殺出重圍
台灣知名的「大師兄銷魂麵舖」,最讓饕客食指大動的品項之一是麻辣鴨血;但當大師兄要進軍新加坡時,卻碰到最根本性的問題:新加坡政府的食品法規限制當地餐飲業者銷售鴨血!
大師兄最終選擇在新加坡展店的第一站,是各路美食競爭最激烈、店租也相對高昂的萊佛士城(Raffles City)。在暢銷食材受限、外部競爭激烈的狀況下,我實際在「大師兄」開業3個月後走訪該店,仍舊大排長龍。
究竟,大師兄做對了什麼?
首先,對於台灣以外的多數消費者來說,因為之前根本沒吃過,所以其實並不具備「大師兄的招牌品項是麻辣鴨血」這個認知。而要重塑品牌,大師兄把行銷重點擺在麵本身。
麵是多數亞洲消費者都能接受的食材,甚至許多歐美饕客也對大師兄特別Q彈有勁的麵體讚不絕口。大師兄訴諸「以麵為主」的品牌策略,拋下本來就不被熟悉的鴨血,重塑銷魂的手工麵條這一品牌訴求,讓產品與南洋主流口感偏細軟的黃麵、米粉立刻拉出差異化。
其次,大師兄本來的餐點品項,就側重在一人一餐,這讓萊佛士城附近的上班族多了一個獨食或外帶的選擇。而全品項餐點介於新幣18~25元(約新台幣432~600元)之間的價格,與周遭中高薪上班族的午餐預算差不多,也讓大師兄的銷售主力時段由晚餐轉移到午餐。
簡單總結,大師兄以品牌重塑為起點,並在絕佳地點提供上班族的午餐新選擇,成功殺進新加坡美食一級戰區。即便幾年後開幕熱度退去,大師兄的用餐客戶應該仍會具基本盤,這也是所有餐飲業切入海外市場應該考慮的第一課:如何取得讓店鋪維持獲利的基本客流量。
自米其林美食轉型,Bon Broth填補美食饕客對食材的極致追求
曾經在台灣美食愛好者之間蔚為風潮的大直知名米其林餐廳「RAW」,主廚江振誠在閉店後,旋即轉身回到發跡地新加坡重啟爐灶。
只是,這次江主廚挑戰的不是繁複講求工序的米其林美食,而是以原味食材搭配特殊湯頭為訴求的個人涮涮鍋「Bon Broth」。
乍看之下,這個轉折很大,但細究其脈絡,可以再次驗證江主廚對商業判讀的精準眼光。
首先,新加坡是亞洲米其林餐廳的一級戰區,想要以法式或歐陸菜系競爭,難度不小。但「精緻火鍋」剛好是新加坡高價餐飲空缺的一塊,扣除日系Shabu Shabu及海底撈,其他火鍋類型的競品相對較少,而Bon Broth以選擇多樣且具特殊性的湯頭,讓不想吃麻辣或日式清湯、但還是想吃火鍋的消費者有新選擇。
此外,火鍋相較於其他精緻餐飲,還有一大好處,就是人員成本相對較低。
Bon Broth主打新鮮美味食材,雖然有多種具巧思的湯頭,但只要後場人員將食材處理妥善,就可以端上。湯頭都是固定配方調配而成,用商業經營管理的話來說,就是「簡單的事重複做」。
這個精神在東南亞經商特別需要被注意,因為人員訓練的成本通常更高,學習曲線也更長。
定位不明+競爭激烈,新加坡路易莎開幕不到2年鎩羽退出海灘路
有成功的案例,也就有相對較掙扎的狀況,那就是在台灣稱霸連鎖咖啡門市的品牌路易莎。
路易莎咖啡以品質和價格殺出一片天,但在台灣市場逐漸飽和後,創辦人黃銘賢曾表示海外是未來的成長動能之一,2023年底新加坡首間旗艦店風光在海灘路(Beach Road)開幕。
但就在今年年中,海灘路這間路易莎門市卻默默熄燈,對照黃董事長聲稱咖啡品質要「超越精品」的大膽宣言,發生了什麼問題?
我認為更多的因素,很可能是路易莎錯估台星2國的消費文化差異。
首先,相較於台灣大街小巷布滿了咖啡店,新加坡的消費力群聚在大型商場中。相較於熟食中心一盤雞飯或一碗蝦面只要新幣5~6元,有能力購買一杯7元咖啡的族群,基本上都會前往大型商場消費。
但新加坡路易莎的選址卻相對尷尬,並未委身在大型商場中,付出的店租還很可能與大型商場差不多。
其次,新加坡人的餐飲習慣與台灣人略有出入。終年如夏的新加坡,對於咖啡的主要訴求可能不在咖啡豆品質,而是如何在炎熱天氣中有一杯能夠暢飲的飲品,這讓路易莎無法凸顯原有的口味優勢。
最後則是品牌劣勢。相較於滿地開花的瑞幸咖啡,路易莎開幕1年多在全新加坡仍僅有一間門市,相對形單影隻,也無法讓消費者認知到品牌有何特別之處。
我相信上述的經營困境,台灣路易莎很可能比我更深有所感,但新加坡市場就是「國際盤」,不僅中資餐飲業挾資本優勢大舉入侵,甚至歐美、澳洲品牌也各自在這「全球生活成本最高城市」各顯神通。
台資餐飲業要如何在星國打下自己的一片天,除了參考前人的成功經驗外,攫取當地智慧,也是必不可少的「事前作業」。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芊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