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連假最後一天的中午,帶著孩子在科博館排隊看太空劇場時,接到商業雜誌主筆來電。一開口劈頭就是:「守智,川普32%對製造業的影響到底多大?你的客戶又怎麼因應呢?」

川普政府拋出「對等關稅」這顆重磅炸彈,台灣被加徵32%關稅,讓以出口為主的產業陷入一片震驚,甚至可能成為是台灣企業「逆風時代」的開端。

作為企業顧問,我在第一時間關心客戶的動向與對策,從紡織、工具機、螺絲、自行車、手工具到金屬製品,發現其實不論上市櫃或中小企業,雖然態度與策略各異,但幾乎都呈現出焦慮。

我梳理聊天過程,且看勇闖國際的台灣企業,如何盤點現況、分析挑戰、因應轉型。儘管沒有人能說出結論,但每個行動都透露出對危機的直覺反應。

1.紡織廠:海外工廠成為重災前線

「台灣這邊以業務設計研發為主,關稅影響不大。」一家知名紡織大廠的高階主管這麼說,但話鋒一轉,語句裡藏著憂慮:「反而是在越南、柬埔寨和非洲的工廠,受到的衝擊更大。這波關稅壓力不小,各家工廠都在調整因應,但事情不會馬上有結論。

這樣的語氣,不僅是對川普關稅政策的回應,也說明了台灣製造業在全球布局下的脆弱。人力成本相對低廉的國家,就是這波對等關稅的重災戶,恰巧也是台灣勞力密集產業「逐成本而居」的痛處!

2.螺絲設備廠:轉危為機,數位轉型是底氣

以台灣生產為主的螺絲相關設備廠倒是顯得冷靜,總經理說:「我們出口美國的比重本來就不高,影響有限。」公司把握連假,緊急召集中高階主管開會研議對策,大家反而把這次危機視為一次「內部升級」機會。

「我們現在唯一能做的是把管理數位化,提升效率與可控性。」這位業界老將雖有焦慮卻不失冷靜的說:「在職場三十多年,風暴見過不少,這只是其中一波。」

3.手袋廠:以拖待變,觀望美國政策的轉圜餘地

面對關稅政策每日更新、朝令夕改,主力在中國與越南生產的手袋業者,目前選擇以拖待變。「目前還在觀望,因為他每天改來改去。」

總經理無奈的表示,美國政府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加上中國的強硬、越南的示弱,使得許多中小企業寧可暫緩對策以拖待變,或只是沒辦法中的辦法。

4.汽車零件廠:寒冬來得更猛

「這一波寒冬,可能比Covid和2008年金融海嘯還要嚴重。」一家以售後服務零件(AM)市場為主的汽車零組件廠副總警告,他們目前正和客戶商量分攤關稅成本,但也深知「客戶今天讓你漲價,明天就會來議價」的商業現實。

從副總口中感受到的更多無奈,是政府第一時間只提出融資優惠或租稅減免,相較於高關稅造成的傷害,似乎杯水車薪。

5.金屬用品廠:競爭力才是重點

「重點不在我幾%,而在競爭對手幾%。」一家以美國為主力市場的金屬用品廠副總經理指出,關稅上升後,最大問題在於競爭對手的產地來源究竟在哪。

如果競爭對手在關稅上有著相對優勢,就會讓許多美國客戶詢問如何處理。不過有意思的是,面對關稅戰台灣企業還無所適從,但中國企業早已見怪不怪。

6.工具機廠:無聲轉移產能

Line對話裡,我詢問一家工具機廠公司目前對32%關稅的對策是什麼?總經理只回了我一句「躺平」。簡短2個字,盡顯出台灣工具機業這2年來的辛酸與無奈。

但實際上,有能力者早已悄悄布局,例如將部分產能移轉至土耳其,從當地生產再出口至美國。這種地緣調度的靈活性,或許是全球關稅壁壘下的生存戰術。

7.螺絲廠:貿易商以為會「多退」,沒想到還要「少補」

「許多貿易商早就把25%關稅預設成基準,沒想到竟然跳到32%,他們基本上是沒賺頭了。」一家橫跨台灣、中國與越南的螺絲製造商副總透露,現在貿易商紛紛來談降價,先從量產品開始。廠商為了留住訂單,就算要討價還價,也得先拋出善意降價。

8.自行車零件廠:未來美國客戶變數難料

對自行車產業而言,本來還期待新冠疫情間的大量庫存,即將在2025年迎來終局曙光,結果一道關稅命令,傷害了正在成長中的新客戶。

「我們本來預期明年某美國客戶會成為第三大合作夥伴,但現在變數大了。」一家自行車零件廠總經理無奈說道。儘管還在協商,但他強調要秉持「互惠」原則——讓雙方都有喘息空間。只是當所剩氧氣不多時,對方真的願意一起換氣嗎?

9.手工具廠:提高跨國集團內的靈活調度

相對於單一市場暴露風險較高的台灣中小企業,跨國集團擁有更多彈性。為了避開高關稅限制,有些灰色地帶的做法,權衡運費到關稅間的得失,將損失降到最低。

靈活是台灣企業的特質,但改善管理才是長久之計

從各家客戶回應來看,目前多數企業仍處於「消化衝擊並調整策略」的早期階段。一直以來,台灣中小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具備靈活的特質,但是,對外可以靈活,內部管理卻應該更加沉穩,方能抵擋這波關稅戰。

上述這些企業都是長期投入精實管理改善的模範生。持續不斷的優化營運流程,減少浪費、提升效率、優化品質、降低庫存,對於製造業來說,始終是必須要面對的功課。

當全球貿易秩序的政治化程度越高,企業就越需要具備「超越國界」的能力,或許精實管理就是答案之一。在關稅貿易戰未止的風雨時刻,「樹頭徛予在,毋驚樹尾做風颱」,誰站得穩,就能在動盪中活得久、走得遠。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