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2年,企業一窩蜂的使用雲端的AI應用,無論是訓練模型或執行智慧判斷,只要連上雲端,好像萬事搞定。但你有沒有發現,最近一年出現一個有趣的變化:AI服務開始「搬家」,從雲端平台慢慢往我們身邊的「地端」設備靠攏。

這不只是單純換個機器擺放的位置,它其實代表整個「AI部署策略與思維邏輯」的一場大風吹。過去我們習慣將資料上傳雲端,交給超級電腦處理,彷彿就能完成所有智慧化任務。

但說真的,現實比想像中複雜得多!像是工廠生產線出狀況、醫院敏感資料的外洩問題,甚至部分地區網路連線仍不穩定,這些都讓企業主開始頭痛:「我的AI到底該放在哪裡才能發揮最大效益?」

為什麼「地端AI」會成為企業的新寵兒?它解決了雲端AI的哪些痛點?又如何為我們打開智慧應用的新局?

雲端AI很好,但有些「坎」過不去

當AI剛興起時,大多數公司選擇部署在雲端,這很合理,因為雲端具備彈性大、運算能力強的優勢,也方便快速啟動新專案。對早期AI開發而言,確實便利不少。

但隨著AI技術日趨成熟,不再只是實驗室中的概念驗證,而是要真正導入產品、深入工廠生產流程,企業也逐漸意識到:「唉呀,雲端AI好像不是萬能的耶!」

例如:

  • 工廠裡的機器視覺檢測需在毫秒內判斷產品是否有瑕疵,若資料傳到雲端再返回,速度往往就慢了一拍。
  • 醫院中AI協助判讀X光或超音波影像,這些牽涉病患敏感個資,根據法規根本無法上傳至外部平台。

這些現實挑戰,逼得我們重新思考:有沒有更靠近現場、反應更即時、資料更安全的部署方式?答案,就是「地端AI」的悄然崛起。

導入地端AI神助攻:2個實例

那麼地端AI究竟在哪些場景能大顯身手?我們來看2個實際產業案例:

製造業的「火眼金睛」品管員

在工廠生產線上,部署一台搭載AI晶片的攝影機,可以24小時檢查產品外觀是否有瑕疵、標籤是否正確、包裝是否完整,一旦偵測到異常便立即發出警示。如此一來,不僅大幅降低不良品比例,也節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

醫療領域的「隨身軍師」

在醫院裡,AI可成為醫生的得力助手。例如,部分超音波儀器內建AI分析功能,在醫師操作時同步輔助影像判讀,甚至圈出可疑區域。這不只提高診斷效率與準確度,更確保所有影像資料都保留在院內,無須擔心上傳至雲端而引發的隱私或法規風險。

雲端掰掰?不,混合部署才是最佳解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問:「地端AI那麼厲害,是不是雲端就沒用了?」別急下結論!地端AI的興起,並不意味雲端AI要退出舞台。兩者正朝著「混合部署架構」(Hybrid AI Architecture)發展,成為彼此的最佳拍檔。

雲端擁有強大的運算能力,適合處理海量資料與耗時較長的模型訓練,也適合統一管理與版本控制。地端AI則擅長處理需即時反應、與設備緊密互動、或含敏感資料的推論任務。

最聰明的做法是讓雲端與地端分工合作,模型可在雲端訓練完成後,再部署到地端設備執行任務。如此一來,我們的AI應用既有雲端的彈性與後援,又兼顧地端的即時性與安全性,真正貼合實際需求。

這不只是技術轉移,更是邁向更靈活高效的「智慧分佈式部署」的新思維。

讓AI成功落地的3個行動建議

最後,若企業真想發揮AI的實際價值,讓它落地到真實場景,從一開始就要審慎規劃AI的「部署架構」。

以下提供3項實用建議:

1.盤點「資料特性」與「場景需求」

先釐清:你的企業在哪些業務環節想導入AI?處理哪些資料?是否需要即時反應?是否涉及隱私或法規限制?明確這些條件,才能判斷是否適合地端部署。

2.挑選合適的「地端神隊友」

若確認有地端需求,下一步就是選擇合適的硬體。目前市面上有許多專為地端設計的設備,如NVIDIA Jetson、Google Coral等AI開發板與加速器。需根據應用場景挑選在運算效能、功耗與體積上的最佳組合。

3.規劃「雲地協同」混合架構,1+1>2

切勿落入「有地端就不需要雲端」的思維陷阱。最佳策略是設計一個雲地協同的混合架構:雲端負責模型訓練與集中管理,地端專注即時推論與資料安全。這樣才能最大化效能、穩定性與應用價值。

AI能否真正落地成功,關鍵往往不在技術本身,而在於我們是否為它選擇了正確的「著陸點」,讓智慧真正貼近現場、解決問題,為企業創造實質價值。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