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界都在談論生成式AI,然而產業實際上要怎麼來應用,如何因AI來受益,可能是每位CEO煩惱的新課題,日前商周與NTT DATA與SAP共同舉辦了一個「智驅全局 轉型增勢 AI革新力論壇」,商周CEO學院副院長單小懿開場就特別提到,未來企業競賽將從「數位落差」演變成為「AI落差」,不懂的業者將迅速被淘汰,而愈早了解的就可享有AI效益時間複利,愈投入愈強大!

商周CEO學院副院長 單小懿

從數據行銷到線上賣車,電動車成為AI應用場域

NTT DATA China副總裁王體瑋早在2017年中國市場做汽車行業數據行銷,她笑說當時她對老闆說汽車領域都可以靠數據來線上銷售,老闆認爲沒有人會在線上買車,沒有人會在還沒有買車的時候下載汽車品牌APP,,沒想到多年後小米電動車網站創下一小時拿下28.9萬輛訂單,線上賣車已非天方夜譚,而年輕一代買車可能也不再只是買一台車,這台車不只能串接家庭生活、串連資訊,甚至是智慧城市的一環節,這背後是有更多的數據以及AI技術在支撐EV電動車生態系的豐富化。

NTT DATA China副總裁王體瑋


王體瑋說明,要想提供最好的客戶體驗,對客戶旅程的理解是很重要的第一步,透過數據分析能了解Customer journey,客戶與品牌互動的完整過程,從最初的認識到最終的購買,最終透過甚麼樣的路徑成為忠實顧客;而在新時代,生成式AI技術應在不同的營銷環節能更精準地給予分析與規劃。不過每個CEO面對營運新課題,也許尋求了相當多的諮詢意見,但不一定有辦法執行,「自己挖的坑、實行起來卻很困難」,這樣的痛點相當常見,而AI的人才難尋、且企業裡蒐集到的資料都是龐大又雜亂,而究竟那些可以成為AI的新應用場景,這些都是企業想要導入AI系統現實的問題點。

從預測維護到品質控管AI賦能智慧工廠

歐洲市值第一高的SAP,長期以來都是企業客戶ERP數位轉型的第一優先選擇。SAP台灣區客戶諮詢負責人吳孟穎說,談到工業4.0「技術和製造不再是重點,產品只是載具,重點是隨產品而來的服務。這是商業思維和商業模式的深度改變。」消費者端的需求多元而多變,製造端勢必也朝向智慧生產,這時候AI技術導入智能工廠就變得更加重要。

SAP 台灣 客戶諮詢負責人 吳孟穎


可預見的智能工廠必須要智能預測維護。當收集完設備機台參數、生產狀況等資訊,可透過 AI 執行智能性預測,以確認當前生產或品質有無問題,判斷是否需要提早實施設備保養。其二是自動化品質控管,企業可將品質不良資訊拋至系統,藉由程式分析,自動生成品質監測規則及管理報表。其三是輔佐創新突破,AI 強項在於根據既有資料整理出脈絡,據此進行未來的模擬預測,所以今後製造業在生產新品時,不需真的從打樣、測試、生產一路做到量產,可藉由 AI 模擬快速找出問題點,進而加以修正,以最低成本、最短時間達成量產目標,這也就是愈早投入AI系統的實施也就愈早拉開與競爭者的距離。

三電變三A 車廠轉型創新中心迎戰AI時代

前台灣森那美起亞總裁/前Mazda Taiwan總經理李昌益也表達出,舉例來說以前賣車可能就是賣一台硬體,消費者買電動車可能只注意三電「電池、電機、電控」,但現在則是關注三A「AI人工智慧、Autopilot自動駕駛、Amusement娛樂生活中心」,透過軟體應用可讓消費者挑選的電動車規格更多樣化,因此車廠不能是以前的車廠,而是要設有創新中心,將重點放在運用AI人工智慧和先進技術,改進生產、研發與客戶體驗。

前台灣森那美起亞 總裁/前Mazda Taiwan總經理李昌益

中信攜手SAP與NTT DATA 整合金融與供應鏈管理

至於長期耕耘企業金融的中國信託,數位科技處數位應用二部部長李約也不諱言,AI不只是應用於生產端,後勤的財務系統如要提高財務長與企業財務管理與運作效率,與銀行整合的數位金融方案是關鍵重點。

中國信託 數位科技處 數位應用二部部長 李約


中國信託也因此選擇與SAP、NTT DATA等合作夥伴,整合ERP元件、API、區塊鏈等技術,提供企業客戶端到端的數位金融解決方案——提早付款專案。銀行將供應鏈金融服務與客戶ERP整合為一個軟體介面,核心企業可隨時將供應商希望提早收取貨款的需求提交給銀行,不再需要郵寄單據或任何紙本作業,並可與ERP系統同步更新,產生對應的財會分錄,避免錯帳疑慮及減少繁複帳務作業。

因瞬息萬變的世界,企業面對人力縮減、原物料飆漲、高利率、高通膨、利率與匯率波動加劇等挑戰,還得維持供應鏈韌性和穩定的營運資金,企業變得更重視資金調度便捷性,中國信託認為透過銀行與企業之間直連的方案,並整合AI技術助攻供應鏈融資,才能為企業提升作業效率的同時還能企業財務無後顧之憂。

AI轉型焦點對談:擁抱變革,解鎖行動力

在「轉型進行式:解鎖AI行動力」焦點對談中,前台灣森那美起亞 總裁/前Mazda Taiwan總經理李昌益、SAP資深解決方案經理邱承凡,以及NTT DATA China副總裁王體瑋,從不同角度分享了企業AI轉型的實務經驗與挑戰。

「汽車產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速度」李昌益指出「汽車產業現在進步的幅度,比我們從傳統行動電話到智慧行動電話那段時間的速度更快」。然而,最大的挑戰並非技術本身,而是人才差距的擴大。

他以德國與中國的軟體工程師數量對比為例:「在德國的工程醫學,寫軟體的大概3,500位到4,500位工程師,但在中國,同樣的軟體工程師暴增到40,000到60,000」,這種差距直接影響了產業競爭力。

面對AI轉型,邱承凡強調「場景先行」的重要性,他觀察到企業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從過去工業4.0的發展,把AI應用專注在現場端,現在要回到辦公室端支援新的商業模式」。無論是汽車製造業還是零售業,都需要找到明確的應用場景,才能有效發揮AI的價值。

初期推動時,員工的抵觸情緒是普遍現象,王體瑋坦言,團隊成員曾擔心「如果有了AI,老闆還會需要我嗎?」但實際應用後發現,「AI只會提高你的效率,覆蓋面更廣,並不會造成崗位減少」。

她以零售業為例,在相同預算下,AI可以讓覆蓋率增加50%,即使轉換率只有原來的一半,總體增量依然存在。

對於實務推動,李昌益建議企業應「面對現實,把企業目標跟財務內容全部看清楚」,並從小規模開始試點;他強調:「從小的地方開始做單點,不要一下全做,看出效益後才會繼續投入」。這種漸進式的策略能讓企業在可控風險下累積經驗。

三位與談者一致認為,AI轉型的成功關鍵在於擁抱變革的心態。邱承凡呼籲「不要畏懼改變」,採用聰明的場景先行策略,王體瑋則以詩意的方式總結:「大家要想像AI的美好生活」,讓AI協助處理繁瑣工作,人們能有更多時間「跑馬拉松、寫詩、畫畫」。

在智驅全局轉型論壇中,與會者從產業的不同角度,重新詮釋AI如何改變產業的工作樣貌,揭示了AI轉型並非純技術問題,而是需要結合明確目標、適當場景、漸進策略與開放心態的系統性變革,企業唯有勇於擁抱這波變革,才能在AI時代中獲得真正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