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誕生,讓這個世界多了一份獲得更多知識的喜悅,也多了一位心碎的母親出現。
去年二月,一位十四歲的佛羅里達州男孩自殺了,他的母親提起訴訟,指控AI聊天機器人在男孩表示想自殺時,它並未阻止。畢竟AI是產品不是真人,它會附和用戶的聊天脈絡,而當孩子無法分辨時,這個他最信任的情感夥伴,竟推動他執行自殺計畫,結束生命。
當越來越多青少年更親近可以調教、百分之百認同他們的AI夥伴,並與糾正自己的父母距離越來越遠時,爸媽應該怎麼面對這段數位叛逆期?
木匠型VS園丁型爸媽
目標導向或觀察支持教養方式大不同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可以先自我檢視:我現在的育兒觀念是木匠,還是園丁呢?
根據發展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在《園丁與木匠》所述:木匠式育兒的是,父母會嘗試精確「塑造」孩子成為某種特定模板的成人。例如,成功的專業人士或特定職業的工作者;而這種方式強調控制和目標導向。比如說,為了考上名校或是成為醫師,爸媽會依照自己的教育計畫來「雕刻」孩子。
「他們會觀察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