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房市正掀起一波罕見的「預售屋解約潮」,市場氛圍明顯降溫。受限貸令與央行連續管制的影響,投資客與多屋族資金壓力驟增,不少人被迫退場,造成部分建案解約件數暴增。

這波現象雖然讓市場短期出現混亂,但對首購族而言,卻不全然是壞消息。當投機性買盤退去,市場結構正在逐步回歸「自住主導」,這正是首購族能重新取得話語權的時刻。

等「房價崩盤」再買,可能錯過真正的甜蜜點

許多首購族仍停留在「房價遲早會跌」的心理預期中,選擇觀望不動。但房市調整的現實,往往比想像更複雜。當前的「預售屋解約潮」確實造成部分建案價格鬆動,尤其是投資客占比高的區域,讓利空間明顯增加。

然而,房價並非全盤下修,土地成本與營建費用依舊居高不下,加上央行政策未鬆綁,整體市場仍屬「價穩量縮」格局。若一味等待「崩盤價」才出手,極可能錯失難得的議價窗口。

事實上,這波解約潮釋出的多是投資客原本持有的「次級好戶」,位置佳、坪數中等、付款進度尚淺。建商為維持現金流,往往願意以更合理的條件重新銷售,這些「回流戶」反而成為首購族入市的黃金機會。

比起追求最低價格,更該關注「總價合宜、地段實用、付款壓力可控」的標的。市場不會為等待者停下腳步,而是獎勵那些準備好的人。當市場信心恢復、利率趨穩時,這些首購買盤很可能是新一輪漲勢的起點。

只看房價,不看融資條件,是首購最大陷阱

首購族普遍重視房價與坪數,但在實際購屋過程中,真正決定「能不能買得起」的,往往是融資條件。央行目前維持對非自住房貸的高標準審核,但對自住需求仍有政策支持空間。對首購族而言,真正的關鍵在於「預先布局資金規劃」。

包括檢視信用分數、穩定收入來源、降低負債比率,這些都是銀行核貸時的核心指標。別等簽約後才發現貸款成數不足、利率過高、審核時間過長。

現階段銀行之間的競爭仍存在差異,懂得比較不同銀行的首購方案、善用「自購住宅貸款利息補」或「青年安心成家貸款」,都能有效降低負擔。

更重要的是,房貸條件的變化其實透露政策意圖。當主管機關強調「支持自住」時,意味著資金正重新導向穩定買盤。首購族若能掌握這股政策脈動,就能在資金仍寬鬆的區間內先卡位。記住,買房不是一次性消費,而是一場長期財務管理。懂得融資條件,才是真正的購屋實力。

只看建商品牌、不看解約率,可能買到高風險建案

在預售屋市場裡,建商品牌往往成為首購族最倚重的參考指標,但在這波解約潮中,「品牌」不再是萬無一失的保證。許多名氣不小的建商也遭遇高退戶率,原因可能是資金緊縮、工程延宕,甚至是投資客過度集中的後遺症。當首購族僅以品牌印象或代銷包裝作為信任依據,等於忽視了真正的風險指標,解約率。

高解約率不僅代表買方信心下滑,更可能透露建商資金鏈緊張。若資金週轉不順,工期延宕、建材縮水、規劃變更都可能接踵而至。購屋從來不是單純交易,而是信任選擇。

別被行銷話術或品牌光環蒙蔽,真正值得信任的建商,是那些能在市場波動中仍維持工期、穩定資金、公開透明的業者。對首購族而言,買到的不是房子而已,而是一份能安心交屋的承諾。

市場仍有秩序與規範,機會往往藏在混亂之中

房市從來不是靜止的,解約潮更不是崩盤前兆,而是一場籌碼重分配的過程。當投資客退場,市場焦點重新回歸自住需求。房市正在進入健康化的階段。

對首購族而言,這是一次重新定義「買得起」與「買得值」的契機。只要能掌握市場資訊、評估風險、確保資金安全,就有機會在市場修正期中找到理想標的。

買房從來不是比誰眼明手快,而是比誰準備得更周全。政策不鬆綁,代表市場仍有秩序與規範;當其他人被限貸令嚇退時,首購族反而能以自住身份穩健進場。機會往往藏在混亂之中,懂得觀察、願意行動的人,才會成為下一波市場的贏家。

「解約潮」不是結束,而是起點。當市場浮躁退燒、資金回歸理性,真正屬於首購族的買房時代,才正要開始。

*本文獲「科技新報」授權轉載,原文:央行房市管制不鬆綁!首購族如何在「預售屋解約潮」中突圍?

延伸閱讀:
央行暗示「彈性」!自住客選房攻略:掌握三大訣竅,聰明卡位理想宅
想要客製化新家?一文搞懂預售屋「客變」眉角

責任編輯:陳芊吟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