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晚上,明明知道該洗澡睡覺了,卻總是賴在沙發上、躺在床上滑手機,一拖再拖直到深夜?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困擾,其實影響了比你想像中更多的人。

你也常延後洗澡,導致睡眠不足?

近期一則在Threads上的文章,發文者分享自己因為討厭洗澡導致延後睡眠,隔日因此疲倦不已,該則貼文有超過90萬次瀏覽、破800次轉貼。

洗澡能夠洗去一整天的疲勞與身上的髒污,究竟為何人們會抗拒洗澡?

原因其實很單純,洗澡需要中斷當下的舒適狀態,但疲憊的大腦更偏好立即的小確幸,例如滑手機,而非需要努力的高獎勵行為。

根據網友留言,多數人其實不討厭洗澡,真正的困難點在於「起身去洗澡」的動作本身。那麼,該如何啟動行動呢?

5個讓人起身去洗澡的實用解方

以下有5個方法,幫助你改善拖延洗澡的困境:

解方1:5秒倒數法

這個方法很簡單,當你意識到該洗澡時,立刻在心中倒數「5-4-3-2-1」,數到1時立刻站起來,不要給自己任何時間猶豫或找藉口。

倒數會讓你的注意力從「我不想動」轉移到「數數字」上,打斷大腦的抗拒模式,並避免過度思考。就像火箭發射前的倒數一樣,給自己明確的行動訊號。請注意,不管當下的感覺如何,數完就要動。

解方2:最小承諾法

不要一開始就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告訴自己「只要走到浴室門口就好」,或是「只要脫一件衣服就好」。這招的原理是降低心理門檻的「登門檻效應」,當任務看起來很簡單,大腦就較不會抗拒。而且一旦開始了第一步,通常會發現繼續下去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

解方3:誘惑捆綁法

可以試著把不喜歡的事情,和喜歡做的事配對。例如建立「洗澡專用」的3~4首歌曲播放清單,或是只有洗澡時才能聽的特定Podcast或有聲書。

當我們做喜歡的事情時,大腦會釋放感覺良好的荷爾蒙,並增加眼前任務的愉悅感,讓大腦建立起「洗澡」和「愉悅體驗」的連結。

解方4:緩衝轉換法

要從舒適狀態直接轉換到「討厭的任務」,對於任何人來說都不愉快,因為大腦需要額外的能量啟動新任務。

可以為自己設計一項過渡活動,比如原先躺在床上看手機,先起身去喝水或上廁所,接著再去洗澡。選擇「比之前做的事稍微無聊,但比洗澡稍微有趣」的事情,並將過渡時間控制在5到10分鐘內。

解方5:環境布置法

環境是塑造行為的背景,透過有目的地的調整環境,可以讓環境不再對抗你起身起早。例如提前準備好毛巾、睡衣,放在顯眼且容易取得的位置,並請朋友在特定時間傳訊息詢問洗澡進度,或和室友、家人建立互相提醒的機制。

抗拒洗澡並非意志力、個人品格或衛生習慣不佳,而是大腦設計的正常現象。與其和大腦對抗,想著「我要去洗澡」,不如學會幫助大腦行動,用更聰明的方式達到目標。

最重要的是,改變習慣需要時間和練習,不要期待一夜之間就完全改掉拖延洗澡及睡眠的狀況,多給自己一些耐心和彈性。

資料來源:PMC、Ahead App Blog1,2Sunday EditCultivate What Matters

核稿編輯: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