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福部調查資料顯示,台灣社區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調查結果為7.99%。若使用國家發展委員會的人口資料(2024年至2041年)推估,2024年65歲以上失智症人口數約35萬人;2031年將逾47萬人;2041年65歲以上失智症人口數近68萬人,顯示未來社區長者失智症人口數推估結果,有逐年攀升趨勢。

失智症如何預防?如何預防腦部退化?一文整理預防失智症遊戲及預防腦退化運動。

失智症10大警訊

失智症並非每個年長者都會罹患,而是一種好發高齡的腦部病變疾病。根據衛福部資料,罹患失智症前,有以下10大警訊

  1. 記憶力減退到影響生活。
  2. 計畫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
  3.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4. 對時間及地點感到混淆。
  5. 有困難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之關係。
  6. 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
  7. 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
  8. 判斷力變差或減弱。
  9. 從職場或社交生活中退出。
  10. 情緒和個性的改變。

衛福部與國健署提醒,若發現自身或親友有以上10大徵兆的現象,應及早就醫診斷。

失智症分5類型!這一種最常見

失智症的症狀不只有記憶力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如: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還可能同時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

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主任級主治醫師、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常務理事張景瑞醫師接受「良醫健康網」專訪指出,失智症可分為以下5種類型,其中以阿茲海默症最為常見

  •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 血管性失智症(Vascular dementia)。
  • 路易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 巴金森失智症(Parkinson's disease dementia)。
  • 額顳葉失智症(Frontotemporal Lobar Degeneration)。

如何預防失智?

近年歐美幾個長期追蹤研究發現,阿茲海默症可能早在患者出現症狀20年前,大腦就已經開始產生病變。台灣失智症協會指出,目前還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治癒失智症,因此如何降低失智症風險成為很重要的議題。而研究顯示,控制某種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也可能同時降低其他失智症的風險。

台灣失智症協會也列舉5項有助於預防失智症的方法:

  1. 多運動。
  2. 多動腦。
  3. 地中海型飲食
  4. 多參與社交活動
  5. 維持健康體重。

預防失智症6種遊戲推薦

2019年一項針對老年人的研究探討了身體結合認知的「運動遊戲」訓練效果。研究人員發現,工作記憶和執行功能有顯著改善。另一項2019年的研究調查了電腦化認知訓練(在推理、記憶、語言和注意力等領域)對輕度認知障礙進展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訓練增加了大腦的灰質體積,可能有助於維持一般認知能力。

這些研究顯示出,部分遊戲可以給予大腦刺激,進而提升認知功能,對於預防失智症可能有助益。以下整理有助於刺激大腦、預防失智症的推薦遊戲:

1.字謎遊戲

包括數獨、填字遊戲、單字搜尋和字謎等。早期研究表明,填字遊戲可能有助於延緩早期失智症記憶力喪失的發生,尤其是是透過建立大腦中的神經通路,幫助保留知識。

2.拼圖遊戲

與字謎遊戲一樣。長期玩拼圖遊戲可能會對認知產生正面影響,可能有助於減緩老化或失智症對大腦的影響。

位於台東的安養機構「馬蘭榮家」指出,拼圖遊戲不僅可以刺激圖像記憶,還能夠訓練手眼協調能力。每個拼圖都根據每個人的具體認知水準和喜好量身定制,確保長輩在挑戰中找到樂趣,並達到延緩失智的目標。

3.骰子遊戲

日本精神科醫師廣川慶裕設計「骰子數字計算法」活動,透過長輩在短時間快速反應,增強瞬間的思考能力,有效刺激大腦的血流量增加,進而改善額葉血液循環,遠離失智症威脅。

4.紙牌遊戲

2022年一項中國研究發現,玩紙牌可能與改善老年人的認知功能有關。包括:撲克牌或麻將。研究指出,打牌或麻將除了會產生豐富的情緒和環境刺激,還需要上肢進行一定的活動,可能會增加腦血流量,刺激中樞神經系統、改善腦組織代謝,並促進建立腦組織。

此外,參與打牌或麻將,對於增加人際溝通和社會支持、減輕心理壓力、改善認知功能也有重要作用。

5.棋盤遊戲

大富翁或象棋等棋盤遊戲,有預製的棋盤和棋子,通常還有卡片和骰子等元素。2019年的一項研究表明,玩這些遊戲可能有助於減緩70至79歲老年人的認知能力下降

6.電玩遊戲

電玩遊戲有多種形式,從電腦遊戲、掌上型遊戲機到手機等行動裝置都算。總體而言,研究表明,玩訓練大腦的遊戲可以改善老年人的認知功能,例如:俄羅斯方塊、Candy Crush、Wii Sports、文字謎題、App版本的紙牌和棋盤遊戲。

預防失智症5種運動推薦

根據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衛教資料指出,多運動不僅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運動也可幫助大腦分泌有助於神經細胞生存的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避免神經細胞凋亡。以下綜合資料,整理5種有助於預防失智症的運動:

1.有氧運動

有氧運動包括跑步、游泳、騎自行車、有氧舞蹈等。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撰文指出,有氧運動對於整體功能改善有幫助,改善心肺功能,與記憶力表現及降低海馬迴萎縮有關。

當有輕度阿茲海默症時,運動必須達到「一周150分鐘的有氧訓練」比較有幫助,尤其是改善心肺功能之後,才能阻止大腦繼續萎縮。

劉博仁表示,適當強度的運動之所以可以改善認知以及記憶力,除了增進大腦血流量、促進大腦活化,以及增加大腦廢物排出以外,許多研究(2018,Appl Physiol Nutr Metab)也發現,運動可以增加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為一種讓神經再生以及活躍的生長因子)。

2.超慢跑

超慢跑屬於有氧運動的一種。起初,超慢跑從日本節目爆紅,特色為1分鐘180步、低強度、適合所有年紀,是一種適合減肥、鍛鍊肌肉和增強心肺耐力的低有氧運動。若要使用超慢跑預防失智,如上述說明一樣,一周至少累積150分鐘才比較有幫助。

另外,長期鑽研、推廣銀髮族健身的前國防大學體育教官徐棟英教練指出,超慢跑至少要跑20分鐘以上;美國心臟醫學會的建議是30~50分鐘運動效果最好,可以根據個人狀況來調整時間。

3.性行為

泌尿科醫師程威銘在個人粉專撰文提到,一篇2016年的研究顯示,不論老年男性或女性,過去一年有性行為者,未來大腦認知功能的退化程度會較低,而且和心臟病的狀況相反,性生活對於老年男性的推理與記憶功能都有幫助,但對老年女性而言,性生活似乎只對記憶功能有益。後續的追蹤研究更顯示,一週至少一次的性生活,能改善大腦認知功能,尤其是語言的流暢度。

4.認知運動

認知運動是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開發的失智預防運動法。根據南投醫院資料指出,認知運動是融合認知訓練與有氧運動的雙重任務訓練,沒有限定運動種類或認知作業類型,但必須符合以下的條件:

  • 選擇中強度的身體負荷運動,運動完呼吸輕微加速,身體感到有一點吃力,脈搏達最大心跳的50~70%。
  • 選擇稍微有挑戰、能增進腦部負荷的活動,對認知活動已駕輕就熟時,就失去活化大腦的效用。

5.手指體操

日本腦科權威醫師竹内東太郎於《動動手腳指,活腦不失智》書中提到,手指、腳趾影響的大腦區域非常大。藉由活動手指腳趾,可以有效刺激腦神經細胞,幫助大腦血液循環,病活化大腦的氧氣與營養供給,使衰竭的神經細胞恢復運作

*本文獲「良醫健康網」授權轉載,原文:如何預防失智症?5種運動+6遊戲一次看,有助刺激大腦、提升認知功能

延伸閱讀:
失智症分4種,有一種叫巴金森失智症,和巴金森式症有何不同?醫師公開4種失智症的差異
發現失智症的十大徵兆!臨床失智症學會陳正生醫師:越早發現,治療成效越好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