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謝謝你。原來不是我太脆弱,而是壓力提醒著我慢下來。」
那天,一位病人回診時,眼神裡帶著一種鬆口氣後的微微泛淚。她是公司的高階主管,長年背負著龐大的責任。因為持續的疲憊與情緒不穩,她懷疑自己是不是更年期提早到來。雖然她的月經依舊規律,但她的身體和心情卻不斷給她「陌生的訊號」。
我沒有立刻否定她的想法,只是先替她設計了一份營養處方,讓她試著給身體一個喘息的機會。
1個月後,她回來了,氣色明顯不同。「醫師,你到底幫我做了什麼?」她滿臉疑惑。
我笑著回答:「其實,是你的壓力快把你壓垮了。我只是幫你稍微調整一下,剩下的,是你的身體自己在修復。」
那一刻,她沉默了一下,眼神像是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身體。
當抗壓性高成為一種隱形危險
我們總是習慣把「抗壓性高」當成優點。但在診間,我卻常常把這句話視為警訊。很多老闆、主管、或是對自己要求極高的人,往往靠著意志力死撐。
他們相信「只要我撐過去,一切就會好」。
然而,當身體已經在抗議時,他們卻還在責怪自己:「是不是我不夠堅強?」直到某一天,意志力也倒下了,才發現——原來身體早已撐不住了。
壓力如何改變大腦?
壓力對大腦的影響不只是抽象的感覺,而是有實際的科學依據。
研究發現,慢性壓力會直接影響大腦3個關鍵區域:
- 海馬迴:掌管記憶與學習。當它受損時,會出現健忘與專注力下降。
- 前額葉皮質:負責情緒與決策。壓力會讓我們變得情緒不穩、判斷力差。
- 杏仁核:與焦慮和警覺反應相關。在壓力下,它會過度活躍,使人更焦躁、更緊繃。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會在長期壓力下出現:記憶力衰退、反應遲緩、情緒暴躁的狀況。不過,好消息是——這些改變往往是可逆的。
一旦壓力獲得改善,大腦有能力逐漸恢復,思緒也能重新變得清晰靈活。
從壓力的惡性循環走出來
這位病人曾經深陷一個迴圈:「壓力 → 表現變差 → 被責備 → 壓力更大」。她以為自己能力不足,卻沒看見真正的敵人是壓力本身。
當我們開始正視壓力,她才慢慢發現:記憶回來了,情緒穩定了,連決策都更果斷了。那一刻,她才明白:「原來我並不是在輸給自己,而是該給自己一點空間。」
給正在努力撐著的你
如果你也曾覺得記憶力退步、情緒失控、反應變慢,請別急著責怪自己。或許,你需要的不是更努力,而是停下來,對自己更溫柔。
問問自己:
- 哪些壓力,我能放下?
- 哪些壓力,其實需要找人幫忙?
- 只有先覺察,才有機會改變。
願你記得:你不是脆弱,你只是太久沒有好好擁抱自己。願我們都能在生活裡,找到屬於身心平衡的那片安靜。
*本文獲「陳欣湄。家醫科女醫師日常」授權轉載,原文連結。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