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長輩最近看東西霧霧的、走路老是撞到家具?這些小症狀可能不是單純老花,而是白內障或青光眼早期警訊。

根據國健署統計,全台白內障就醫人數突破110萬人,60歲以上患者更高達8成;青光眼則是全球第二大致盲原因,台灣患者人數近年成長22%。

專家提醒,2大疾病初期症狀輕微且無疼痛感,延誤治療恐釀不可逆視力損害,唯有定期檢查與積極預防,才能守護眼睛健康。

視線模糊=老花?當心失明危機悄悄靠近

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統計,截至2025年5月,台灣白內障就醫人數已突破110萬人,60歲以上族群患白內障者高達80%。白內障是台灣老年人第二大常見慢性病,僅次於高血壓,老年人盛行率達41.3%。

且55歲以下接受白內障手術者每年成長約30%,顯示疾病有年輕化趨勢,與長時間使用3C產品與高度近視有關。

青光眼不僅是國人排名第二的失明原因,同時也是世界第二大致盲原因。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全台青光眼患者人數逐年上升,2022年已突破45萬,相較過去5年成長22%。

當視力開始變得模糊時,許多人會以為只是老花或疲勞所致,然而白內障與青光眼往往就是在這樣的誤判中悄悄惡化。

「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不少患者多在夜間駕駛或閱讀時覺得燈光不足才驚覺異常,但此時往往已錯過黃金治療期。」

高雄澄清眼科國際分院院長陳矜芸醫師指出,白內障是因水晶體混濁,阻礙光線進入眼睛,使影像模糊、對比下降,顏色感知也會變得偏黃或灰暗;青光眼則是眼壓異常或視神經易受損,導致視神經纖維逐漸退化,視野缺口從周邊開始,最終可能演變成失明危機。

陳矜芸強調,青光眼的視神經損傷是不可逆的,而白內障若拖延過久造成水晶體硬化,也有機率增加手術風險。

日常預防4大關鍵!醫籲高風險族群定期眼部健檢與生活管理

白內障和青光眼一旦延誤治療,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視力損傷。陳矜芸指出,三高患者(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度近視族群、長期使用類固醇者,以及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都是高風險族群。

三高患者因血管硬化與血液循環不良,容易加速視神經與眼內組織退化;高度近視會改變眼球結構,增加視網膜與視神經受損機率;類固醇則可能影響眼壓與水晶體透明度。

針對日常預防,陳矜芸提供以下4點日常建議:

  1. 控制慢性病:穩定血壓、血糖、血脂,減少血管與神經損傷。
  2. 良好的用眼習慣:避免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工作與閱讀每40分鐘休息5~10分鐘。
  3. 防曬與保濕:外出配戴太陽眼鏡減少紫外線傷害,室內則避免長時間待在乾燥環境。
  4. 均衡飲食:攝取富含葉黃素、玉米黃素與抗氧化物的蔬果,減緩水晶體與視網膜老化。

陳矜芸提醒,如果為高風險族群建議可每半年做一次完整眼底檢查,提早發現與介入治療。詳細檢查項目包括眼壓測量、視野檢查,以及必要時的光學同調斷層掃描(OCT)等,以掌握視神經健康狀態。

*本文獲「良醫健康網」授權轉載,原文:看東西霧霧的不一定是老花!醫揭白內障與青光眼4大護眼關鍵:這些食物助延緩老化

延伸閱讀:
剛開始眼脹、易疲倦...久了竟變「青光眼」!眼科醫師警告:8成患者初期無症狀,「這13類高風險群」要小心
無聲小偷青光眼悄奪視力恐失明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