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藥膏擦到洗腎?」這不是玩笑,是真實案例。
文獻上曾紀錄一位74歲的老太太,近6週來一直感到呼吸喘不過氣、腳水腫,就醫檢查後發現她的尿蛋白非常高、血中白蛋白過低(僅17 g/L),腎功能也變差(肌酸酐169 μmol/L)。這些都是典型的腎病症候群(Nephrotic Syndrome)表現。
起初老太太被診斷有泌尿道感染,給予抗生素與利尿劑治療,但腎功能仍持續惡化,3天後,被緊急轉到大醫院。醫師觀察她的狀況後,進一步檢查後,發現她有明顯的腎間質腎炎(Interstitial Nephritis),但腎小球卻是正常的,這非常不尋常。
2種腎臟疾病合併出現?線索指向某種藥物
腎病症候群+腎間質腎炎的組合,在臨床上,有一個很大的嫌疑犯: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
但問題來了,病人自己說沒有吃任何止痛藥,家屬也這麼說,連她的家庭醫師都說沒開過。
為了保險起見,醫師把她所有的藥都停掉,沒想到腎功能還是繼續惡化,甚至需要洗腎。
就在此時,關鍵線索出現了。某天,護理人員在老太太的櫃子裡發現了一條止痛藥膏(Piroxicam gel),原來她一直在病房浴室裡偷偷塗抹這條藥膏在肩膀和背部,來緩解肌肉痠痛。
老太太在這6週內總共用了3條60克的大管藥膏,每天都擦2次以上!雖然是外用藥,但像Piroxicam這種非類固醇消炎止痛的藥膏,還是可能透過皮膚吸收進入血液循環,對腎臟造成影響。
停止使用藥膏後,奇蹟發生了。老太太的腎功能迅速改善,不再需要洗腎,3週後水腫也消退,尿蛋白明顯減少,腎功能幾乎回到了正常的狀況。
藥師小叮嚀
許多人以為:「我又沒吃,只是擦一擦,應該沒事吧?」但事實是,外用藥也有吸收風險,尤其是長期、大面積、頻繁使用時,累積劑量可能比你想的多得多。
特別是年長者、腎功能不佳的族群,更應謹慎使用這類藥物。
酸痛貼片也會影響腎功能
前陣子日本也發表一個案例,一名44歲男性原本身體健康,只是腎功能稍有下降(eGFR 65),因此被認為是輕微的慢性腎功能減退。
2017年,他在騎腳踏車時摔倒,左大腿骨折,經手術固定後檢查發現骨質疏鬆,被診斷為「原發性骨質疏鬆症」。
2018年8月拆除骨釘後,9月底他開始服用活性維他命D與市售鈣片來改善骨質疏鬆。但不幸的是,10月中他又遭遇車禍,造成頸椎扭傷,於是開始服用止痛藥Loxoprofen,3次口服後改為每天貼2次藥布。
但接下來的變化令人震驚——從10月底到11月底,他的腎功能急速惡化,肌酸酐從飆升到5.16 mg/dL,鈣濃度也異常升高(從8.9增至12.0 mg/dL)。
他緊急住院,但並無皮疹、發燒或其他明顯身體異狀,排除了感染的情形。住院後,醫療團隊立刻停止所有可能引起腎傷害的藥物,包括:活性維他命D、鈣片補充劑、Loxoprofen止痛貼片。
藥物性腎損傷典型症狀
在12月初,醫師進行腎臟切片,發現患者有「急性間質性腎炎」與「急性腎小管損傷」的變化,是藥物性腎損傷很典型的症狀。
且醫療團隊排除了其他可能的原因,最後懷疑很可能是由Loxoprofen止痛貼布所引起的急性腎損傷。所幸在停藥後,患者的腎功能逐漸恢復。
藥師小叮嚀
這是臨床上曾發生的個案,不代表每個人都會遇到。重點是了解風險,做好預防。一般來說,外用消炎止痛藥只要按照醫療人員說明正常使用,是安全又有效的。
但如果您本身有慢性腎病或血鈣偏高的情況,使用止痛藥前務必先與醫師或藥師討論,選擇最適合、最安全的用藥方式,並多留意身體是否出現異常反應。
*本文獲「藥師洪正憲-藥就趁憲在」的貼文授權轉載,原文連結(1)(2)。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