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和田秀樹,1960年出生於大阪府,畢業於東京大學醫學部,現為專為高齡人士服務的精神科醫師,投入高齡醫療領域超過30年。

除了飲食生活外,在因應憂鬱症與防止老化上,逐漸受到重視的就是適度運動、充足睡眠,以及避免累積壓力。

尤其是為了健康而運動的人不少,定期活動身體,能讓血液帶著大量氧氣供應給肌肉和內臟,促進全身細胞活化,因此我也建議把運動納入生活習慣。

除此之外,有氧運動能夠促進荷爾蒙與血清素分泌。血清素一增加,不僅能夠改善憂鬱症,也不容易感到不安。

可是,劇烈運動對身體反而有害,必須留意。

舉例來說,使呼吸急促的運動不僅會造成心臟很大的負擔,也會讓體內製造出大量的活性氧。活性氧是引起老化和疾病的原因,所以若想要保持年輕,就要避免製造活性氧。

尤其是50歲之後,最好避免會造成肌肉痠痛及疲勞延續到隔天的運動。比起這類高強度運動,更推薦能夠長時間持續的適度運動。

例如快走、慢跑、水中漫步、游泳、騎腳踏車、太極拳、瑜伽等。去棒球打擊練習場、高爾夫球練習場也不錯,總之,最好是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

坊間也有許多能讓肌肉振動的運動器材,使用那種器材輕鬆運動也可以。我自己也在用。

總之就是自己可以做到又不會太勉強、能夠持續下去的運動最好。還有正念冥想、放鬆法等各種方式,只要能夠持久都很好,請大家多嘗試。

其中,最建議大家去做的就是散步。不是如快走一樣專心走路,而是「悠閒散步」,就是散步時邊走邊觀察四周。

就像日本演員高田純次的節目《純散步》(朝日電視臺系列)一樣在街頭閒逛,看到喜歡的店家就進去看看或購物,享受著「我喜歡這家咖啡廳的復古氛圍」、「這裡新開了一家拉麵店」、「這裡在排隊,過去瞧瞧吧」等新發現,閒散的走在路上。

我經常這樣散步,順便走進不同街道的拉麵店吃最愛的拉麵。利用這種方式增加自己的愉快元素,在散步的同時刺激大腦與情感。總之,關鍵就是飲食和運動都要選擇能夠持久進行下去的方式。

搭乘捷運或公車通勤移動時,提前下車,多走一站距離也可以。每天堅持去做,一個月之後就能養成好習慣。

明明不習慣運動,卻因為「我已經加入健身房會員,非去不可」,這樣反而會有壓力,而壓力會導致免疫力下降,所以最好別這樣,容易適得其反。

早晨的陽光有助平衡荷爾蒙

想要維持充足的睡眠與規律的生活節奏,最重要的就是充分曬太陽。尤其是早晨到中午之前的陽光。

一起床就立刻打開窗簾,讓晨光照在身上吧!沐浴在早晨的陽光裡能夠活化腦幹的縫核,促進血清素和褪黑激素等分泌,使神經傳導物質維持良好的平衡。

我在前面提過,血清素在憂鬱症治療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血清素的供給充足的話,患者就能夠以穩定的精神狀態度過一天。

新冠肺炎疫情之後有越來越多人遠距工作,外出的機會減少,除了身體活動變少的壞處之外,也減少了曬太陽的機會。

一直待在家裡面對電腦的人,必須盡量多去外面曬太陽;若沒時間,就在陽台或院子裡放鬆身體也可以。

另外,曬太陽產生的褪黑激素,是與睡眠息息相關的荷爾蒙,具有提升免疫力、防止老化、預防憂鬱的效果。

早上曬太陽讓腦子徹底清醒,晚上的睡眠品質也會更好。

關於睡眠時間,我們經常聽到「睡7個小時就夠」的說法,但這並非適用於每個人。適度的睡眠時間是多久因人而異,所以不需要神經質的認為自己「必須睡滿X小時」。

選擇對自己來說最不勉強、感覺恰到好處的睡眠時間長度最重要。

*本文摘自遠流出版《中年不憂鬱

書籍簡介


《中年不憂鬱:從思維、生活到行動,精神科醫師的解憂練習,帶你突破低谷,找回幸福的中年之路!》

作者: 和田秀樹
譯者: 黃薇嬪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25/05/28

作者簡介
和田秀樹


1960年出生於大阪府,1985年畢業於東京大學醫學院。現為精神科醫師,以及立命館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特聘教授,致力於高齡醫療的研究與實踐。

主要著作眾多,包括《人,從情緒開始老化》(大是文化)、《成熟大人的生氣技術》(樂金文化)、《幸齡人生70開始》(商周出版)、《如果活到80歲》、《可是,我就是會在意!》(方言文化)、《最強學習法大全》(晨星)、《高年級的理想姿態》(天下生活)、《他是憂鬱,不是失智了》(仲間出版)、《良醫才敢揭發的醫療真相》、《學會自戀,找回被愛的自己》(時報出版)等。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