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健康食品導致洗腎?最近藝人沈玉琳健康的新聞,許多人將責任歸咎到吃太多保健食品,說台灣洗腎率高就是太多健康食品,也有醫師提及過往擔任中央衛生機關官員時,力主廢除健康食品法,但因為利益龐大被反對⋯⋯,我來分享個人想法。
1.專家的想法
這是專家意見,在實證醫學上屬於低層次的實證,我相信這位醫師有其專業立場,但也可能存在著作偏差。
所以,我先做個利益宣告(當然我也有以上問題)
- 本人是行銷公司執行長,有合作許多保健食品品牌。
- 我本身是保健食品派,碩博士班都是在做保健相關研究。
2.保健食品的範疇很廣,無法一言以蔽之!
保健食品意即幫助我們保持健康、促進健康的食品,依照添加目的、方式、型態,甚至法規限制而有些不同分類。
依照添加目的可以分:
- 營養回添:因為加工過程減少,透過添加的方式恢復其含量。
- 營養添加:原本這食物中沒有,為了透過此食物的食用頻率與習慣,幫助補充營養,如:食鹽加碘、優格加膳食纖維。
- 營養強化:原本食物中有,但含量很少,因此額外加入強化,如:歐美的燕麥會加葉酸。
依照型態可以分:
- 膳食補充劑:一般稱為dietary supplement,為具有特殊營養、功效,但非傳統食用型態的食物,如:膠囊、錠劑。
- 機能性食品:一般稱為functional food,為具有特殊營養、功效,但為傳統食用型態的食物,如:強化綠茶多酚的綠茶。
依照法規:
每個國家法規不一樣,主要是有沒有經過研究,研究需不需要經由國家審查,再加上可宣稱廣告、後續管理與罰則機制的差別,如台灣有《健康食品法》,日本有《健康增進法與機能性食品表示法》等。
所以,該位醫師所說的健康食品是哪一個呢?是其任內想要廢除的健康食品嗎?還是保健食品?
3.真的要吃保健食品嗎?
首先,我一定是支持均衡營養,每日攝取足夠的全榖、蔬菜、水果等是基礎,但均衡營養還是會有很多矛盾或不足點。
均衡營養目的是預防缺乏「病」,減少攝取不足帶來的健康「症狀」,盡可能的達到健康益處。
可惜的是,現實層面問題很多,包含:錢、生活型態、食物能攝取到的量,就先別說很多人在講現代農作物營養素含量下降的問題。
我就以幾個實際需要補充的營養素為例:
膳食纖維
許多醫學會、期刊都建議每天要攝取到25~35克,但我們現在攝取到15克左右,當然若改成全榖,多吃蔬菜、水果,加上去可能可以達到25克。但問題來了,餐錢呢?時間呢?
維生素D
我們缺乏率很高,但台灣人能吃到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很少,那該怎麼吃呢?補充劑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維生素B12
幾乎只有在動物性食物中才有,所以素食者很容易缺乏。連素食營養學會也建議從補充劑補充才穩定,如果不吃保健食品又要怎麼吃的夠?
碘
人體缺乏率也到50%,如果不從碘鹽的營養添加食物中得到,我們就會需要像日本、韓國一樣吃海帶的習慣或者歐美喝牛奶的習慣。
以上這些都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補充是為了預防缺乏,而非我們常聽到的保健成分。
接下來再舉幾個是為了功效來吃的保健成分。很多保健成分都是植化素或是天然食物中所有的,但很多天然食物含量也不夠、即便吃夠了也可能會有其他問題。
- 魚油:現在omega3吃不夠,如果要透過魚來攝取足夠,是不是又有重金屬、海洋保育問題?
- 益生菌:市售優格或起司多半未含有具功效驗證的特定菌株。
- 膠原蛋白:膠原蛋白並非僅靠食用豬腳、豬蹄即可達到功效,需要經水解處理成小分子胜肽才有效。
保健食品的用途有差異,有的是補足營養缺口,有的則是追求特定功能。一句「不需要、不用吃」,我覺得過於武斷了。
保健食品本來就是促進健康、預防疾病,如果真的生病了就是看醫師、吃藥,有預算、且在不干預療程狀況下,再選擇要不要補充保健食品。
大部分保健食品的問題,在人、在法規,而不是保健食品本身。
4.保健食品造成腎病問題?
至於洗腎率的問題,過去許多人把洗腎怪給食品添加物、黑心食品等,現在又怪給吃太多保健食品。我認為台灣洗腎率高有一個重要原因:健保給付。若完全改為自費,數字恐怕會大幅下降。
另外就是「共病」問題,翻開腎臟病年報,就能發現許多洗腎者都伴隨「糖尿病」、「高血壓」,這2個疾病確實也會造成腎功能衰退。
另外,腎病的過程共有5期,每一期的飲食、用藥等因素,都會影響是否進入到洗腎階段。若直接歸因到保健食品、健康食品吃太多,好像太武斷了吧?
另外,因為沈玉琳是血癌導致的多重器官衰竭,這和健康食品、保健食品有關係嗎?如果有的話,是否應先討論一下吸煙、喝酒造成的影響?
我不知道沈玉琳有沒有喝酒習慣,但新聞有提到沈玉琳從23歲上台北工作後,幾乎每天就是2包菸,直到48歲戒菸成功。
已經有很多研究認為菸是白血病的風險因子:
- 日本的世代研究,追蹤了18年就發現每年吸30包菸的人,急性白血病風險提高2.21倍。
- 歐洲的研究發現抽煙的勝算風險比提升了42%。
- 美國的研究推估14%的白血病,可能與吸菸有關。
連有這麼明確的風險研究,我都不會說原因只有「吸煙」,說不定他有家族史,或是長期接觸到致癌性物質,這樣的話保健食品造成的機率會多高?
5.為什麼日本有人吃紅麴吃到洗腎?
這個案例根本不是「紅麴」保健食品的問題,而是製造過程受到污染,長了其他的細菌導致,這是製程管理問題。以前也有發生印度的降血壓藥物受到污染、香港的痛風藥被污染毛黴素的案例。
過去,台灣法規、監管機制真的不完善,所以有一些參有西藥的保健食品、含有傷腎成分馬兜鈴酸的中草藥保健品。
不能說現已完全杜絕,畢竟前陣子才抓到添加壯陽藥的瑪卡,但違法情形確實大幅減少。尤其現在資訊流通非常透明且快速,對於知名的原料商、代工廠和品牌,都是很謹慎對待這件事。
如果真的有這問題,這是保健品本身問題,還是人的問題?
6.台灣保健食品法規哪裡有問題?
這個問題,就是不完善的制度導致,我說的不完善,不是罰的重不重,是整體制度的設計。
根據台灣的法規規範,沒經過《健康食品法》認證的食品,不能宣稱功效、涉及器官等字句,只有大約20~30個通用詞,如:調整體質、調節生理機能可用,讓廠商也沒什麼好宣稱的,不是用無聊的合法字句,就是在玩文字遊戲的排列組合。
台灣的法規對於功效罰則非常重,再加上審查違規用字時不是走委員會制度,到底怎麼寫是合法的,連我從業10年都無法100%保證。
踩到誇大不實就罰4萬,踩到醫療效能則是60萬,不健全的制度與法規,受傷的是整體產業。
你可能會說,這代表台灣法規很嚴格。不,嚴格但要完善才對。很多東西在學理上合理,但在法理上就不合,這不是很奇怪嗎?我舉幾個例子:
- 營養學告訴我們,多吃菜,膳食纖維可以預防便秘!
- 營養學告訴我們,花青素具有抗氧化力,能清除自由基。
- 營養學告訴我們,吃全榖雜糧GI低,糖尿病適合吃,在同樣份量下可以控制血糖、幫助改善血糖。
如果你是食品、餐飲,這一條叫做誇大不實就是4萬。第三個例子談到糖尿病,還可能會罰到涉及醫療效能的60萬。
為什麼呢?因為罰則判定目前多由地方衛生局承辦人員裁量,而非專家委員會審查,如果每個人的語感都不一樣,怎麼辦?
這也導致廠商沒有辦法合法宣稱,走在法規的鋼索上,一不小心就被罰,也讓有些廠商寧願鑽漏洞,把罰則當行銷預算,反正隨便講就被罰,乾脆講誇張一點至少還能賣。
《健康食品法》要不要廢,當年除了有利益團體提出反對,有沒有學者也提出反對?健康食品審議委員也不是只有食品的人,裡面有醫學、藥學、毒理、營養、食品等領域專家,不是一句話因為利益龐大就隱藏了個別偏見問題。
《健康食品法》不該廢,廢了更沒有規則,而是要好好想該怎麼修才能完善才對,但現在的方向都是以罰則為主,罰則一直提高,越來越嚴格的狀態下,導致每年總罰金屢破新高。
該法自民國88年上路來,最近20年的修法大概只修了衛生署改制衛福部,改了主管機關、還有標示而已,其他就是罰則提高。
這20年,就別說國民健康狀況、食用或購買保健食品的習慣,就連資訊傳播方式都大幅改變了,是否該好好討論如何修正?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