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骨質疏鬆只是「缺鈣」或「年紀大」的專利嗎?其實我們的骨頭裡,可能早已暗藏一顆無形的「塑膠炸彈」!
最新研究指出,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不只漂浮在海洋、空氣和食物中,還一路鑽進人體的血液、大腦,甚至骨骼深處。它們悄無聲息的改變骨細胞,讓骨頭逐漸鬆散脆弱,為未來人們的骨折率大爆發埋下伏筆。
當「環境污染」變成「人體內建」,骨質疏鬆的防線,可能比我們想像中更脆弱。這些肉眼看不到的塑膠微粒,正像忍者一樣悄悄潛入,或正默默加速骨頭的老化與脆化,讓未來骨折率飆升。
塑膠微粒鑽進骨頭了!
近年的研究已在血液、腦組織、胎盤、母乳,甚至骨骼中找到塑膠微粒蹤跡。這些顆粒來自我們每天接觸的窗簾、衣服、包裝材料,吸進去、吃下去,再一路到骨頭深處。
一篇發表在《Osteoporosis International》的回顧文獻指出:
- 塑膠微粒能改變骨髓幹細胞功能。
- 促進破骨細胞(專門破壞骨頭的細胞)增生。
- 加速細胞老化與炎症反應。
結果,骨頭被「蠶食鯨吞」,結構鬆散,骨折風險直線上升。
科學家怎麼發現骨頭中的塑膠微粒?
體外實驗(in vitro)
塑膠微粒會讓骨相關細胞(前成骨細胞、骨細胞、前破骨細胞)活力下降、自由基升高並啟動細胞衰亡。同時也擾亂分化,促進破骨細胞生成,進而導致骨骼分解速度快過生成速度。幹細胞層面亦見骨髓間質幹細胞分化能力受損,並增加發炎訊號。
動物實驗(in vivo)
小鼠長期暴露於聚苯乙烯塑膠微粒後,股骨小梁(編按:支撐骨骼的網狀結構)數量銳減、骨頭裡的細小結構被破壞、骨量下降,出現類骨鬆情況,其機制與成骨/破骨細胞失衡有關。
推測中的機制(生物途徑)
人體研究已在血液與骨髓中發現塑膠微粒,顯示其可經血行散佈、抵達骨髓微環境。進入後可能透過氧化壓力、發炎、細胞早衰,擾亂骨代謝與重建循環(成骨細胞減少、破骨細胞增加)。
這些就像在一座大樓裡偷偷塞進沙子,一開始看不出問題,但時間一久,結構就會塌。
骨質疏鬆將成公衛大警訊
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IOF)預估:到2050年,骨質疏鬆相關的骨折症狀將增加32%。而這些病例的背後,除了老齡化、飲食與運動不足,塑膠微粒這個「隱形環境因子」可能正悄悄推了一把。
預防骨質疏鬆,我們能做什麼?
1.減塑生活:骨頭的隱形防護罩
- 少用一次性塑膠袋、餐具、吸管。
- 避免使用微波或加熱塑膠容器,別讓毒素隨餐入口。
2.環境防護:幫自己過濾敵人
- 開空氣清淨機:記得換濾網,不然等於吸入髒空氣。
- 選擇過濾良好的飲水來源,避免喝進塑料微粒。
3.骨頭保養:打造「防摔金鐘罩」
- 規律負重運動(走路、慢跑、重量訓練)。
- 飲食補給:鈣、維生素D、Omega-3。
- 有需要時,配合醫師指示用藥物穩固骨質。
科學家正用細胞、動物實驗到臨床追蹤,追查塑膠微粒如何「鑽進骨髓、加速骨鬆」。這代表未來我們或許能把「減塑」納入骨折防治策略。
結論
維持骨頭健康,早已不是單純的「鈣片 + 維生素D」能滿足。當科學家在骨髓與骨組織中捕捉到塑膠微粒的身影,我們就必須正視:環境裡的隱形敵人,可能正一點一滴塑造我們的骨鬆與骨折未來。
減塑生活、環境防護、規律運動這3道防線,不只守護地球,也守護你的骨骼。記住,每少用一支塑膠吸管,都可能是在替自己省下一道骨裂。
未來醫學的關鍵問號是:塑膠微粒會不會成為骨質疏鬆的隱形元兇?答案還沒揭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環境污染,不只影響海龜與鯨魚,也可能正在「塑」造我們骨折的未來。
*本文獲「黃軒醫師Dr. Ooi Hean」授權轉載,原文連結。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