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金珍賢,韓國醫生,綽號英媽。自2012年起在療養醫院工作,並記錄自己診療老年患者的經驗和想法,深入思考和探討人類的晚年生活。

博士老奶奶掏出2張折得皺巴巴的萬圓紙鈔推到我面前。

奶奶:「醫師,這個妳收下吧!」
英媽:「老人家,您這是幹什麼?」
奶奶:「中秋快到了,拿去給孩子買件暖和點的衣服穿。」
英媽:「啊!不用不用,我不能收,謝謝您。」
奶奶:「收著!這是我兒子要我給妳的。」
英媽:「我不能從患者那裡收錢啊!」
奶奶:「就說沒關係,這只是我的一點心意而已。」
英媽:「您的心意我心領了,這比我收到寶寶的衣服還開心呢!」

總是心情愉悅、說話中氣十足的J奶奶外號是「博士」。為了寫日記,我通常只會在心裡偷偷給老人家取綽號,但我卻忍不住向J奶奶提了。

英媽:「老人家,好像沒什麼您不知道的事耶!」
奶奶:「那還用說,妳有什麼好奇的儘管問,我都能告訴妳。」
英媽:「您就像名偵探似的,也像博士一樣什麼都曉得。您是J博士。」
奶奶:「既然如此,那就叫我博士吧!J博士,真不錯,哈哈哈!」

縱使奶奶整天都躺在病床上,醫院裡的大小瑣事卻比誰都清楚。無論是醫師們的班表、隔壁病房患者最近的健康狀況,甚或某護理師近日換了髮型等,不一而足。

簡單的說,她根本無所不知。奶奶的社交能力強、性格開朗,懂得一邊交流一邊蒐集情報,總是以敏銳的觀察力捕捉每個瞬間,我從不曾在博士奶奶身上感受到身為患者的憂鬱。

英媽:「許多人都難免有點抑鬱,老人家您卻總是高高興興,真好!」
奶奶:「憂鬱?我這輩子都不知道憂鬱是什麼。」
英媽:「您真了不起。」
奶奶:「別看我現在病得厲害,我很快就能起來走動啦!」

不同於其他患者,博士奶奶反倒運動過度,甚至被勸戒不要太勉強自己。奶奶的能量也感染了臨床患者,讓灰濛濛的病房充滿活力。倘若所有老人家都能像博士奶奶一樣,一輩子不曾為憂鬱症所苦,那就太好了。但實際狀況是,韓國老人的精神健康疾病與自殺率都不容樂觀。

根據保健福祉部2020年的老人實際狀況調查,韓國全體老年人口中有13.5%患有抑鬱症狀,尤其在85歲以上更有24.0%的人口出現抑鬱傾向。此外,依據2021年的《自殺預防白皮書》顯示,韓國的自殺率每10萬人中便有26.9人(以2019年為基準),在OECD國家中高居首位。

而且自殺率還隨著年齡層的提高而增加,60多歲為33.7人,70多歲為67.4人,80歲以上更是高達67.4人,老年人選擇輕生的原因以經濟困難占比最高,其次是健康問題、家庭矛盾等。

老人家退休後與社會隔絕產生的疏離感,因貧窮和疾病而產生的無力感,因配偶或友人離世而造成的失落感等,這些心理上的痛苦是造成老年憂鬱的主要原因。此外,老年人的體內與情感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或荷爾蒙分泌失調,或因老年性疾病致使大腦損傷,抑或大腦功能衰退等,都會使人更容易患上憂鬱症。

老年人罹患憂鬱症不僅會引發消化不良、全身疼痛等身體上的病症,還會導致與失智症難以區別的認知障礙。然而向來活潑開朗的博士老奶奶也有臉色陰沉的時候。

英媽:「老人家,今天怎麼沒什麼精神?」
奶奶:「醫師,我傷心得不得了。」
英媽:「發生什麼事?」
奶奶:「就是⋯⋯。」

博士奶奶向來是能毫不猶豫的表達情感和想法的個性,透過不斷與他人溝通的過程交流情緒,藉此排除負面的思緒。護理之家雖然是多人共居的空間,卻有許多老人家因疾病導致體力衰減、意欲低落,自己選擇與周圍隔絕,導致身體上的老化與社會性衰退接踵而來。

這種社會性衰退,不僅會威脅到精神健康、增加情緒障礙的風險,對認知功能及營養狀態也會造成負面影響。實際上,有研究結果指出,老年人社交程度越頻繁,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就越低。

每次看到博士奶奶愉快的問候其他老人家和醫療人員, 並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時,我都會給予支持與掌聲。鬱悶的時候,只要與旁人聊上兩句,她的心情便能撥雲見日,又可以一如往常的暢快歡笑。對於病榻上的老年患者而言,消除憂鬱實屬困難,我不由得要為博士奶奶豎起大拇指,讚嘆她能在護理之家這個有限的環境下,透過社會參與達成如此艱難的工作。

今天也不例外,在我結束查房準備轉身離去時,博士奶奶向我大聲說道:「醫師,奶奶我請客,一起去吃頓鰻魚大餐吧!妳什麼時候有空啊?」

*本文摘自蔚藍文化出版《今天遇見第三人生

書籍簡介

《今天遇見第三人生:長照醫師在診療時記錄生老病死每一刻,讓你學會照護長輩、從容迎接晚年生活》

作者: 金珍賢
譯者: 林季妤
出版社:蔚藍文化
出版日期:2025/06/27

作者簡介
金珍賢

一位從事韓醫職業超過15年的醫生,秉承「頭腦中的記憶可能消失,但手寫的記錄永存!記錄!生存!」的座右銘,努力將家庭、工作和日常生活的一切記錄在日記本中。

畢業於梨花女子大學和大邱韓醫大學,自2012年起,金珍賢在一家療養醫院工作,本書記錄了自己診療老年患者的經驗和想法,深入思考和探討人類的晚年生活。從2019年開始,還在家中照顧患有阿滋海默症的岳父,成為一名照護者,並與丈夫共同承擔家庭護理的責任。

透過這本結合了過去10年在病房的日記和3年護理日記的書籍,本人希望作為療養醫院的工作人員和家庭護理的經驗者,分享自己近距離觀察老年人的生老病死過程中對生活、衰老、疾病和死亡的深刻見解和故事。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