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護腺肥大是男性常見的泌尿問題,大多與年齡與雄性賀爾蒙變化相關,屬於良性細胞增生,會向內擠壓尿道,常見於 50 歲以上男性。「只要出現頻尿、急尿、夜尿、尿失禁,或排尿困難、尿流變慢、斷斷續續等與排尿相關的不適,都應盡速就醫評估。」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李香瑩提醒,中高齡男性有排尿困擾者,務必及早檢查。
病患主動告知並選擇治療方式
一名六十歲男性病患,因攝護腺肥大,深受困擾,前來就醫時便指定要接受「微創攝護腺拉開術」,術後恢復快速,大幅改善其生活及睡眠品質。李香瑩醫師表示,「資訊傳播便利,不少病患就醫前已事先查詢資料,主動告知想了解適合自身的治療方式。」
在台灣,微創攝護腺拉開術雖近幾年才逐漸普及,但在國外其實早已行之有年,目前全球已有超過 50 萬名男性接受過攝護腺拉開術,並被台灣、美國、歐洲泌尿科醫學會納入攝護腺肥大治療指引。
「微創攝護腺拉開術主要是利用特殊的植入物,把因肥大而壓迫尿道的攝護腺組織向兩側拉開固定,讓原本狹窄的尿道重新暢通。
這個方式的特點是:
• 不需要切除或汽化破壞攝護腺組織,因此出血風險低, 可以不用放尿管。
• 無傷口、恢復快,通常當天或隔天即可回家。
• 不影響性功能,這是許多患者最關心的地方。
簡單來說,就是在不動刀、不破壞組織的情況下,替患者「打開一條順暢的通道」,改善排尿困擾。
多數男性在面對攝護腺手術時,最擔心的就是可能帶來的副作用,特別是性功能影響或逆行性射精。
李香瑩醫師說明:「會主動指定微創手術的患者,通常是因為對性功能與射精有較高期待,也清楚知道微創攝護腺拉開術的副作用相對少,因此偏好這項治療方式。」
攝護腺拉開術屬於微創治療,不僅手術後副作用風險低,最大優點更在於能有效改善排尿困擾,同時避免性功能或射精障礙等後遺症,因此成為不少患者的安心選擇。
幾乎無傷口的拉提微創手術
微創攝護腺拉開術使用物理方式拉開尿道因為無需切除攝護腺組織,所以傷口極小。「手術約 30 分鐘,大多數病患可於當天或隔天返家,可以不用放尿管, 術後恢復快速,大幅降低傳統手術較常見的血尿、解尿疼痛等副作用風險。相較之下,傳統刮除手術雖能緩解症狀,但其副作用,如尿失禁、逆行性射精與較顯著血尿等併發症風險,常使患者卻步。
及早就醫,治療效果更好
李香瑩強調,千萬別因擔心手術副作用而延誤治療。「當排尿需要很用力、卻遲遲未妥善處理時,膀胱為了『出力』會逐漸肥厚、彈性變差,久而久之恐造成不可逆的膀胱功能受損。」她提醒,長期忽視攝護腺肥大,可能引發膀胱纖維化、反覆急性尿滯留,嚴重者甚至影響腎臟、導致腎功能下降,進而增加尿毒症等併發症風險。
此外,及早檢查與治療,病患能有更多治療選擇權,若攝護腺體積已過度增生,例如超過80公克,就不太適合拉開這類攝護腺拉開微創手術。應根據不同病人的考量( 是否想快速恢復、不想放尿管、經濟等) 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
攝護腺肥大嚴重程度的評估,最常用的是國際攝護腺症狀評分表(IPSS),包含七個排尿相關問題,包括頻尿、夜尿、急尿、排尿困難、尿流變細、排尿中斷及排尿不乾淨,患者依困擾程度自評分數,結果可區分為輕度、中度或重度。此外,醫師會藉由直腸指診、超音波或影像檢查,了解攝護腺的大小與形態;通常 30~40 公克屬於輕度增生,若超過 80 公克則屬嚴重肥大,治療方式也會有所不同。
從猶豫到就診:男性患者心路歷程
許多男性因害羞而延誤就診,往往要等到症狀影響生活,或在家人鼓勵下才肯踏出第一步。至於是否由女醫師診療,其實專業才是關鍵。另至高醫就診,患者除了接受醫師診療外,還可獲得專業衛教師的協助與衛教指導。衛教師會針對患者的病況、手術方式、術後照護及生活建議,提供清楚、貼心且專業的說明。透過這些細心指導,患者不僅對手術流程與術後照護有充分認識,也能減少焦慮,提升治療信心,讓整個就診與恢復過程更加安全、順利。千萬別因顧慮而耽誤治療,健康才是第一順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