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研究不斷證實:幾乎在所有國家、所有年齡層中,手機成癮問題都在加劇。就像其他成癮行為一樣,人們也在慢慢對自己的手機使用習慣感到厭倦。

但問題是,戒掉手機和戒煙一樣難,這是一場艱難的心理拉鋸戰。社交軟體、需要打發的無聊時光、日常習慣……都會讓你在不自覺中反覆拿起手機。

研究表明,手機成癮與睡眠障礙、眼睛疲勞、久坐不動、頸椎和背部疼痛等一些健康問題有關聯;在心理層面,它會導致抑鬱、焦慮、孤獨感,並導致注意力和記憶力漸退,這一點在青少年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反過來說,這些心理問題本身也可能是手機成癮的原因之一。因此,戒掉手機不僅有助於身體健康,也有助於心理健康。

戒掉手機成癮第一步:弄清自己為何上癮

手機成癮具備「行為成癮」的所有特徵:渴望、依賴以及戒斷反應。這與賭博或電子遊戲上癮類似,雖然沒有類似古柯鹼這樣的物質成分,卻同樣讓人難以自控。

事實上,很多手機應用程式和網站本身就是有意設計來讓你上癮的:遊戲化機制是鎖住注意力的利器。

不少人表示,自己在家中遇到壓力時,會通過手機來逃避現實。手機成為一種逃避現實的工具,暫時把人們從焦慮或抑鬱中「解救」出來。

但問題在於:我們很難分清,手機成癮到底是心理問題的「結果」,還是「誘因」。因此,要成功戒掉手機,第一步就是要弄清楚自己為什麼會上癮。

科學家推薦的多種「戒手機」方法

戒手機沒有捷徑可走。

不同的人,適合的方法不盡相同,而且通常需要不只一種手段,這需要迫切的意願和持續的投入。

科學研究根據對成癮治療的實踐經驗,已經驗證了幾種有效的方法,其核心是:行為再訓練。

以下是科學家推薦的一些方法:

  • 睡覺前將手機放在臥室外,至少放在房間角落手搆不到的地方;
  • 工作或學習時把手機放到另一個房間,想查看就必須起身走過去;
  • 減少通知,使用「勿擾模式」,或關閉所有消息聲音和震動;
  • 使用黑白模式、移除社交媒體快捷方式(從主畫面中移除)、設置更複雜的密碼,都能有效增加使用手機的「障礙」;
  • 借助「自動化」類應用程序,如Space、Forest、Flipd、Screentime等,它們可以限制使用時間、鎖定特定應用程序,從而幫助管理習慣。

科學戒手機:越「混搭」越有效

科學界的共識是:你同時使用的方法越多,戒除手機成癮的成功率就越高。

一項臨床實驗測試了一個「十不行為干預法(nudge-based intervention)」,通過同時應用多種方式來改變行為。

「這些步驟的目標是讓使用手機變得沒那麼『有趣』,增加一點阻力,減少使用手機的提示,而不是單靠意志力去對抗。」該研究作者、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成癮心理學家傑伊·奧爾森(Jay Olson)解釋。

研究結果顯示,這種方法在短期內顯著有效,至少6週內可以使「手機問題使用」回歸正常。但奧爾森也指出:「我們對於長期(數年)干預效果的了解還不多。」

其他臨床研究則顯示,用運動或體育活動替代手機使用,對大學生尤其有效,不僅減少手機依賴,還能緩解孤獨、焦慮和壓力。

侯賽因博士補充說:走出家門、親近大自然,對心理健康大有助益。「如果我們不走進自然,就會被手機、社交媒體、通知、新聞推送綁架,生活中只剩下無休止的刷屏。這很容易引發焦慮、抑郁和其他心理疾病。」

找到「為什麼離不開手機」的原因

對於患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而言,手機成癮已成為一個嚴峻的健康問題,而成癮行為本身也在不斷加劇這些問題。

研究發現,手機成癮者更容易感到無聊、孤立,並且容易在沒有智能手機的情況下感到迷失。

如果你意識到,手機正在影響你的心理健康、人際關系、或日常生活,也許是時候尋求專業幫助了。「一些療法已被證明是有效的,比如正念療法(mindfulness therapy)和認知行為療法(CBT)。」奧爾森表示。

認知行為療法,可以一步步幫助戒除「明知無益卻還是非做不可」的強迫性使用行為,改變對手機的認知,找到上癮背後的深層原因,並從根源上解決。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本文獲《德國之聲中文網》授權轉載,原文:如何科學地戒掉「手機癮」

責任編輯: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