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做一件事。這件事,來自一個巨大而深沉的憂慮:
「為什麼台灣的AI晶片、AI伺服器全球第一,但AI國力排名卻掉到全球第21名,遠遜於新加坡的第3名,甚至落後日本、韓國與印度?」
商周封面故事《台灣第一份AI國力報告》,深入描述了我的憂慮:台灣的AI看不見!
台灣AI教父簡立峰說得憂心:「台灣的AI股票大漲、硬體稱霸,但我們的AI軟體在哪裡?世界上我們有記得哪一個AI軟體是來自台灣開發的嗎?目前沒有。我們必須要誠實去面對它,真的沒有。」
而Google前董事長艾瑞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對台灣的評價更殘酷:「Amazing hardware, Software is terrible(硬體很棒,軟體很糟)。」
一如,台積電一家公司的市值,已遠超越台灣一年的GDP。但我的憂心是:台灣人「很會『做』AI」,卻「不太會『用』AI」。
看不見的AI:「強硬體、弱應用」的國力危機
商周主筆何佩珊越洋採訪《全球AI指數》調查的負責人Joe White,「關鍵是全民應用AI的能力。」
台灣在AI人才結構、商業應用與擴散上,都相對弱勢。例如,在全球最大的AI軟體開發平台GitHub上,台灣從事AI專案的開發者數量,全球僅排第31位。
Joe將全球AI國力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美國與中國,擁有無可匹敵的規模和資源優勢;第二類是排名第三到第十的國家,如新加坡、德國、韓國、印度,策略是找出某個非常擅長的利基領域;第三類是11到83名的國家,台灣就在這群裡。
AI國力的關鍵是:「能在社會多普及?每個人、每家企業,使用AI的速度有多快?它對生產力有何種貢獻?」
新加坡把AI當成國家生存要件
反觀人口僅600萬人的新加坡,卻能緊追美中,排名第三。
他們把AI當成國家生存要件,總理天天在談AI落地應用、全民AI。就像80年代推行「人人說英語」,奠定新加坡在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現在,新加坡政府全力推動「AI雙語人才」政策。
這裡的「雙語」,是指「既有專業技能」加上「使用AI的能力」。使用AI跟使用英語一樣重要,都是小國生存要件。
它不是喊喊口號,也不是狂灑補貼,而是推出一系列針對個人的培訓課程,提供社會新鮮人的AI技能培訓,也有四十歲以上中年進修的課程。政府對個人提供助學計畫,甚至提供每月逾7萬台幣、每人最高170萬元的學習津貼。
更重要的是,用對的方式「全民洗腦」,政府用接地氣的方式大力傳播成功轉型的故事,中醫師、藝術系學生、二度就業婦女、物流司機,都能經過實戰培訓學習AI技能。
新加坡總理黃循財在公開演講不斷強調:「AI是這個時代的決定性技術,真正的關鍵在於能否廣泛應用於整個經濟體。我們更關注的是:如何讓科技的好處廣泛惠及每一位新加坡人、每一間企業。」
台灣的隱憂:我們會不會有「失落的一代」?
簡立峰憂心,台灣會陷入「#年輕人失業、#三分之一中小企業消失」的負面循環,如果政府沒有正確的因應,中小企業「會死得很慘」。
因為AI已經取代初階工作者的工作,現在連美國的新創企業都不聘僱剛出校門的年輕人,25-35歲的年輕人找工作越來越難。
而最可能被淘汰的是「4人以上、250以下的中小企業」,這類公司規模不上不下,用起AI既不夠靈活,也沒有經濟規模。
這不只是經濟問題,將擴大到衝擊無數家庭的社會問題。
更急迫的是時間壓力。簡立峰說,AI將帶來「#1比99的競爭」,1%贏家會拿走99%的財富!
這將造成社會的分裂與衝突。
商周的行動:讓1%的贏家,帶動99%的企業
所以,我要做一件事:讓1%的贏家,伸出手來幫助99%的贏者圈外者。
三十年的採訪經驗,讓我不斷印證一件事,成功,不是只靠個人的努力與聰明才智。
我看到的成功,除了個人努力之外,有高達七成來自幸運,這個幸運包括:社會資源的灌溉、眾人的促成、時代背景的躬逢其盛。
所以,固然英雄可以造時勢,但更多的是,時勢造英雄。
「台積電們」很成功,很卓越,但「台積電們」也得到許多社會資源的抑注。「台積電們」在兢兢業業製造晶片、伺服器、各種硬體時,也要與社會一起面對挑戰、協助台灣的轉型。
因此,商周要發起「AI創新百強計畫」,我要邀請擁有最大權力與資源的政府、在AI時代搶得先機的企業、有能力有情懷的企業家們,大家攜手推動台灣AI國力的進步。
我們要邀請並選出一百家,AI創新領先者;由他們為99%的企業進行示範,分享他們如何找到AI落地、創造價值的智慧與路徑,我們希望藉此建立台灣的AI落地方案與生態地圖,藉由這樣的集體智慧,提升台灣的AI國力。
台灣的機會:從硬體優勢到應用強國
當台灣有最強的硬體基礎,加上成功的企業AI落地方案,再加上政府精準的系統規劃,台灣的國力一定也可以成為世界領先群。
台灣的AI時代才剛開始。硬體第一是我們的基礎,但不能是我們的終點。
邀請更多有情懷、有能力、有資源的企業夥伴加入,讓台灣成為真正的AI應用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