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幾乎每位父母都曾在餐廳裡見過這樣的場景:為了安撫孩子,一支手機或平板遞到面前,小朋友瞬間安靜,專注盯著螢幕。這種「3C育兒」現象,在疫情之後更是普及,連體育課都能在線上完成。
但這些影音內容真的適合孩子嗎?孩子沉浸短影音的刺激裡,會不會錯過學習專注、理解故事的能力?這是許多家長的擔憂,也是親子學執行長杜凱如在產業轉型下最深的憂慮。她帶領團隊打造專屬5-12歲孩童的「SeeMi」影音互動平台,試圖在娛樂與教育之間找到平衡,為孩子,也為焦慮的父母,提供另一種可能。
從霸總短片到教育影音,SeeMi看見家長的三大痛點
杜凱如受訪時坦言,親子天下暨親子學董事長何琦瑜決定放手讓團隊打造全影音平台:SeeMi,背後來自於她觀察到父母面臨的三大痛點。
第一,孩子接觸3C的年齡愈來愈低。根據親子天下與師大的調查,台灣兩歲幼兒有高達九成機率接觸到3C裝置,原因是疫情期間,線上課程普及,更讓父母打開3C使用大門。
第二,父母不知道該如何篩選內容。杜凱如舉例,她曾在用戶訪談中問一位小學二年級女孩最常看的影片,小女孩竟回答是「霸總」短劇。「她一開始可能只是收看某個輕鬆小短片,平台就自動推播更多,最後停在設計給成人看的霸總劇裡。」杜凱如語氣中帶著擔憂。孩子沒有選擇能力,卻被推播機制綁住,父母難以即時介入。
第三,父母期待3C能承載教育意涵。華人家庭對孩子的學習要求是希望透過影音「學點東西」,不論是國英數、科學常識,或是更難以啟蒙的情緒與品格教育。
「這三個痛點,幾乎每位父母都遇過,而整個內容產業也在轉型。」杜凱如說。紙本童書市場受到少子化挑戰,創作者們雖然內容優秀,卻普遍缺乏跨境能力與變現的途徑。家長焦慮、孩子迷失、產業轉型困難,三股力量匯聚,推動 SeeMi 的誕生。
從有聲故事書到全影音平台,延伸親子共讀價值
在 SeeMi 之前,親子學已經經營「親子天下有聲故事書」五年,累積超過六十萬次下載,成為全台最大的兒童有聲書平台。
「我們觀察到,孩子在六、七歲之後,對影像需求大幅上升,不再滿足於單純聽故事。」杜凱如回憶。許多家長主動來訊,希望平台能推出「寓教於樂」的影音版本。
然而,影音製作成本遠高於有聲故事書,一部影片可能是有聲書的五到十倍成本。為確保品質,團隊和用戶進行大量質化與量化調查,詢問父母心中「寓教於樂」的定義。調查顯示,家長普遍認為孩子看影片時最專心,而他們也親身體會過,某些動畫的故事情境,遠比父母千言萬語的說教更有效。
例如一位心理專家就曾分享自己困惑於孩子的社交問題,苦口婆心卻起不了作用。直到孩子看了一部動畫《我們這一家》,才突然領悟「該如何與朋友相處」。這段插曲也讓杜凱如確信:影音確實能成為教育的媒介。
SeeMi的內容設計:文本為基礎,情緒教育為核心
如何讓影音既吸引孩子,又符合父母期待?SeeMi 採取了兩大策略。
其一,以有「文本基礎」的內容為主要選品原則。也就是說,平台上的多數影片內容具備原始紙本來源,能讓孩子在看完影片後,回頭閱讀,形成「聽—看—讀」的循環。杜凱如分享,一位幼稚園大班孩子,在看完科普知識動畫後,竟主動要求媽媽買該系列的實體書,這套書籍原本定位在小學中年級以上,但孩子因好奇而引發的內在動機,展現強烈閱讀渴望。
其二,是強化「情緒教育」。近年全球教育界重視 SEL(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強調認識自我、建立關係、負責任的決定等能力。「台灣孩子數理成績世界前段班,但怕失敗卻排名第一。」杜凱如指出。這些心理素質正是父母最難教、卻又最迫切的需求,因此 SeeMi 與專業團隊合作,將上百本繪本轉製為動態影音,並搭配臨床心理師所設計的提問互動,幫助父母引導孩子討論,避免淪為單向輸出。
AI與影音教育的結合:作文課的實驗
科技快速演進,親子學也積極嘗試 AI 應用。杜凱如透露,團隊近期與專注國語文素養教學的溫美玉老師合作,開發「魔法作文趴」。
課程先以兒童節目規格的影片做「輸入」,吸引孩子進入情境;接著透過 AI 導引進行「輸出」。孩子可以用語音方式逐段表達,AI 依據教師 know-how 給予引導,幫助完成作文。「以前父母陪孩子寫作文,常常一篇五百字要耗上兩小時。AI 則能讓孩子更快完成,還能維持學校要求架構。」這個案例展現 AI 與教育專業結合的實際價值。
用戶回饋:「爸爸的故事時光」到投影功能
杜凱如笑著分享,一次團隊策展推出《爸爸的故事時光》,她原本懷疑點閱率會很差,結果卻大受歡迎。許多爸爸臨時被交付「帶孩子」任務,打開這個專區就能放心播放,既不出錯,也能滿足伴讀需求。
另一個熱門需求是:「投影到電視」。許多父母不願意讓孩子把平板帶進房間,因為無法監控孩子到底在看什麼。透過投影功能,全家能在客廳一起觀看,父母也能安心。平台甚至設計讓父母在投影時仍可用手機,既滿足孩子,又保有父母處理公私事的需求與時間。
這些細節反映出 SeeMi 的核心精神:聆聽用戶,回應需求。杜凱如坦言最大挑戰是:「如何在上百個需求中做取捨」。
從金鼎獎到國際化,SeeMi的下一步
2025年,SeeMi 榮獲金鼎獎數位創新獎,這是團隊繼有聲故事書之後的第二座金鼎獎。「這對團隊來說是定心丸,證明我們走在對的路上。」杜凱如說。
面對變動未來,SeeMi 已將目光放向海外。馬來西亞教育界對情緒教育需求意外強烈,當親子學團隊帶著 SeeMi 參展時,獲得當地合作夥伴的熱烈迴響。「很多父母說,這些故事是他們童年聽過的,如今能傳承給下一代。」在 Netflix、Disney+ 等巨頭環伺的影音市場裡,SeeMi 的定位獨特而堅定:它是陪伴父母一起教育孩子、一起共同成長的媒介。
杜凱如說:「孩子需要 AI,但更需要情緒教育;需要影音,但更需要父母陪伴。」這句話道出團隊打磨 SeeMi 的初衷。當產業在數位浪潮裡尋找轉型之道,SeeMi 已經用實際行動告訴大家:教育與科技不必是對立,如何攜手共生為下一代打造更健康的學習環境,才是更重要的課題。
更多了解 SeeMi|讓童書進化為影音與互動
了解更多:https://cplink.co/ErBeQGdu
免費體驗:https://seemi-app.onelink.me/oOQY/qmqqc9s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