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不再只是食品業者的事

根據2023年一份針對台灣飼主的調查,有超過八成的飼主表示,在選購寵物食品時,最重視的是「營養標示與成分來源」,其中43.6%的飼主甚至將寵物食品的健康看得比自己的健康更重要。這些數據反映出飼主對於寵物食品安全性的高度關注。同時也在提醒我們:在高度情感連結的寵物產業中,食品安全不只是底線,更是品牌競爭力的起跑線。

過去,業者可能將「食安」視為工廠端的事——確保無菌製程、符合基本檢驗標準即可。但在資訊透明的時代,消費者要求的不只是產品安全,而是「能被看見的安全」。食品從哪裡來?怎麼加工?是否誠實標示?一切都成了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戰場,資訊透明成了勝負關鍵。

飼主看不見的風險,品牌必須主動揭露

寵物食品業的獲利模式與人用食品相似,也伴隨著類似的食品安全風險。常見的問題包括:

(一)原料資訊不透明:部分產品採用肉骨粉或動物副產品作為主要蛋白質來源,這本無可厚非,但若未清楚揭露其來源、處理方式與使用比例,容易讓消費者懷疑品牌以廉價原料充量,進而損害品牌信任與專業形象。

(二)加工與儲存管理不足:高脂肪、高水活性的食品,對製程與保存條件的要求極高。若殺菌條件不足、包裝阻氧性不佳,或物流冷鏈控管不當,產線交叉汙染,都可能導致脂肪氧化、產品變質或微生物滋生。這些問題若未即時修正,可能觸及食品衛生規範,對寵物健康構成潛在風險,也為品牌帶來極高的食安責任壓力。

(三)標示語言誤導:許多產品在包裝上以「鮭魚配方」、「放牧雞肉主食」等字眼作為行銷主軸,但實際上這些主打食材的含量往往不到5%,其餘配方則多由其他低成本蛋白或碳水化合物填充。這類標示雖在法律邊緣遊走,卻容易讓消費者誤認其營養結構與品質核心,造成期待落差與品牌信任滑落。

這些風險未必違法,卻足以讓消費者心生疑慮。特別是當出現類似「三聚氰胺貓糧」、「沙門氏菌感染」、「不明原料標示」等新聞時,品牌的信任很可能在一夕間瓦解。

台灣法規仍待立法完整,領先標準成為品牌護城河

目前台灣對寵物食品的管理,雖已大步邁進逐步比照人用食品,但是在功能性標示、原料揭露、營養真實性驗證等方面卻仍待加強監管。相較之下,歐盟、北美等規範,早已強調透明性與責任標示。

在這樣的環境下,有遠見的品牌不應只做到「不違法」的最低標準,而是朝向「高於法規」的自我監督。
例如:

  • 公開配方專家名單與角色,讓消費者知道誰設計配方、誰監督品質,減少「只靠行銷包裝」的觀感,轉向專業背書與真實感。
  • 定期送驗並主動公開重金屬、有害微生物、黴菌毒素等檢驗報告。
  • 強化包裝資訊的清晰度,讓消費者能理解營養含量而非只看廣告用語。

這些主動作為,儘管增加成本,卻能換來市場的高度認同與忠誠飼主的支持。

建立信任的行銷,不只說故事,更要說「真話」

對於現今的消費者而言,品牌講的每一個故事,都可能被一張化驗報告、一支網紅影片、一則退貨評論給推翻。「行銷透明化」是企業轉型信任經濟的核心。

成功品牌往往做到以下三點:

  1. 把工廠變成舞台:透過影片、直播,開放製程給消費者參觀,讓「看得見的安全」成為品牌證據。
  2. 把專業說得簡單:營養專家、獸醫、品牌創辦人一起出鏡,分享產品理念與安全背後的科學。
  3. 把問題變成優勢:當發生原料延遲、包裝錯誤、或食安疑慮時,第一時間主動揭露與回應,建立「有錯能改」的形象。

在這個「資訊即聲譽」的時代,消費者不是要求品牌完美,而是要求誠實。企業主若能擁抱這個邏輯,將信任作為行銷主軸,反而能創造長期的差異化競爭力。

台灣此刻,寵物產業正面臨不只是一次品牌升級的機會,更是一次改變產業文化的契機。當企業主選擇更高的標準,也正在為整個寵物食品產業,打下更穩固的信任基礎。在下一波市場洗牌中,贏家將會是那些用科學說話、以透明贏得信任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