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st」在跨國職場、科技業、金融圈等商務場合中,是一個被過度使用的詞,我們有時是想要禮貌、客氣,但在真正高效的溝通裡,Just很可能正在悄悄稀釋我們專業立場與決策角色。

Just是一種自我縮小

以下幾句話大家可能再熟悉不過:

Just checking in to see if you had a chance to review.
(只是想確認你有沒有時間看。)

Just wondering if you're available this week.
(只是想問一下你這周有空嗎?)

Just wanted to ask a quick question.
(只是想很快問一下。)

這些話語聽起來很有禮,但彷彿是我們傳遞的資訊不重要,不值得占用對方時間。如果是要推進案子、主導溝通、或是做決策,這樣的語氣,反而會讓人聽起來像個猶豫的執行者,而不是有清晰目標的領導者。

資深職場人士怎麼說?

真正有經驗的專業人士,語氣不會兜圈,但他們仍然保有禮貌與彈性。

1.確認進度

柔弱版:
Just checking in to see if you’ve had a chance.
(只是想確認一下你是否有機會處理這件事。)
→聽起來小心翼翼、沒自信。

專業版:
Following up to see if you’ve had a chance.
(跟進一下,看你是否已經有機會處理。)
→語氣清晰、主動。

2.提問

柔弱版:
Just wanted to ask…
(只是想問一下⋯⋯)
→聽起來含糊、沒底氣。

專業版:
I wanted to ask… / May I ask…
(我想請問……/我可以問一下嗎?)
→語氣較有禮且專業。

3.提醒補漏資訊

柔弱版:
Just flagging this in case it got missed.
(只是提醒一下,怕你可能沒注意到。)
→語氣婉轉但顯得不夠堅定。

專業版:
Flagging this for visibility. Let me know if any part’s unclear.
(特此提醒讓這件事更明確,如果有任何不清楚的地方,請告訴我。)
→語氣直接且展現責任感。

何時要刻意不說Just?

  • 報告進度時:你不是在打擾別人,而是在回報與協調。
  • 提出請求時:你不是在求情,而是在提出需求。
  • 表達不同觀點時:你不是在挑戰對方,而是在做出補充。

簡單調整說話方式,就能有更強的主導權。

  • 調整前:Just letting you know the draft’s ready. Let me know your thoughts.
  • 調整後:The draft’s ready. Let me know your thoughts or suggestions.

說話語氣,也能塑造你的職場形象

「我說出來的話,要怎麼更有分量?」

這件事,很多時候不是因為語法、單字或句型,而是你選擇怎麼開始、怎麼表達、怎麼站穩立場。

下次發言、寄信之前,花10秒鐘檢查一下句中的Just,它可能是口氣裡最無聲卻最關鍵的自我限制。

刪掉它後,你可能會感到驚訝,原來自己的語氣可以這麼的俐落而有力。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