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班上同學都有手機了,我也想要!」當8歲的孩子放學回家這樣說,你該答應嗎?
調查顯示,超過半數美國父母在孩子11到12歲就給了智慧型手機,但專家建議遠比這晚。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特溫格(Jean Twenge)在新書《高科技世界育兒10守則》中明確指出:16歲前別給社群媒體,智慧型手機要等到孩子考到駕照再給!理由很簡單:這些科技正在導致青少年焦慮和憂鬱症攀升。
特溫格並非唯一提出警告的人。美國「等到8年級」(Wait Until 8th)運動創辦人夏儂(Brooke Shannon)在2017年發起全國性倡議,號召父母承諾至少等到孩子8年級結束再給智慧型手機。截至2025年9月,已有超過12萬5千個家庭簽署。
那麼,面對孩子的請求,父母該如何應對?特溫格提出兩個關鍵步驟。
第一件事:提前6年開始教育
在孩子10歲前就要開始教他們如何安全使用網路科技。具體怎麼教?例如討論哪些個人資訊絕對不能在網上分享——裸照、家庭住址、身分證字號。告訴孩子「隱私的價值」:別假設任何訊息會保持私密,也別在網上發布任何你不想在學校廣播的內容。
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理解「時間是珍貴資源」,把青春花在盯著螢幕而非與朋友家人真實互動,將來可能會後悔。
第二件事:設定明確規則並執行
光有對話還不夠,必須設定硬性規則。特溫格建議:上學期間和睡覺時間禁用智慧型手機、孩子的第一支手機應該是不能上網,僅能打電話、傳簡訊的「基本款」。
此外,善用家長控制功能,包含設定每日使用時限、封鎖成人網站和App。規則要明確告知孩子,例如封鎖App下載功能,想裝新App必須討論。
已經給了手機怎麼辦?
如果你已經給了手機但開始後悔?特溫格說永遠不嫌晚。誠實告訴孩子:「我犯了錯,我們需要改變做法。」她提醒,孩子可能會摔門抗議,但要堅定:「你還是能傳簡訊給朋友、能打電話給我,要不就這樣,要不完全不能玩。」
兒童心理研究所臨床心理學家安德森(Dave Anderson)博士則補充,或許在這個時代:「問題已從『何時給孩子手機』轉變為『如何讓手機符合他們的發展階段』。」對於不同的目的、用途,例如經營社群媒體、學習、與親友聯繫,可以有不同的適用規則。
那麼為什麼孩子會想要擁有手機呢?《華爾街日報》指出,這或許是因為這群年輕人「害怕錯過」,當他們知道朋友都在使用社群軟體,自然也會想要加入。
因此,解方不是父母的單打獨鬥。「等到8年級」運動證明了一個道理:當至少10個家庭承諾一起等待,每個家庭面臨的壓力就會大幅減輕。專家們都強調:提前與其他家長溝通。特溫格說她女兒還在小學,但她已經開始這麼做了。
無論你選擇哪個年齡給孩子手機,關鍵是三件事:提前教育、明確規則、家長社群支持。有了其他家長和學校的共識,你和孩子都不會孤軍奮戰。
資料來源:CNBC、CNN、WSJ、Child Mind
責任編輯: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