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這個職業很奇妙,每個人彷彿都可以來指手畫腳、湊點熱鬧。
大眾輕易對教師工作品頭論足
有句話是「隔行如隔山」,比如:你不會任意挑戰廚師的味蕾、指點工程師的技能、批評律師的專業,然而對於一名教師,大眾常常因為各自獨特的生命經驗,或是對教育的不同期待,大剌剌的對教師工作品頭論足,置教師專業於不顧。
「你是老師,你就應該如何、如何……」「你是老師,你就不該怎樣、怎樣……」各種刻板印象與質疑,源於社會對教師五花八門的期待,也如同教師身分的枷鎖,看似無形,卻難以掙脫。
在這個師道不尊的風氣底下,大眾普遍認為「老師也不算什麼」、「教育就是服務業」。教育之路更猶如荊棘遍布,難上加難,難道對此百年大業,會是好事嗎?
自由心證的標準,教師注定不合格
教師的穿著妝容、教學方式、語言特質、處事風格,都難免一再被放大檢視。憑良心說,教師身為教育工作者,有其義務要作為學生的良好示範,但合乎良好的標準到底是什麼:是出於某個長官的要求?校長的裁示?還是家長的期許?社會的觀感?
不知不覺,在《教師法》之外那些自由心證的標準,也成為教師身分的枷鎖。不僅嚴苛,數量更多到無從兼顧,有時趁你趕赴某一項標準時,指控你仍然不合格的明槍暗箭,竟一一朝你而來。
暗箭難防,而明槍也躲不掉。因為以現在的風氣而言,明槍一出,如同鳴槍一出,那些已上膛的子彈,便會一發一發接力射出。當教師成了眾矢之的,簡直毫無招架之力。
社群平台的批評與公審,可能忽略了真相
如今社群平台眾多,讓每個人都能輕易公開發表意見,但也使得無論有據、無據的批評都變得更快速且廣泛傳播。
當一則貼文被迅速轉發、引起關注時,往往形成的是一場偏向單方面的「聲討」。在這種情況下,實際的真相,包含背景、細節,都可能在第一時間被忽略。取而代之的,是情緒化的發言和輿論的壓力。
A嘲諷老師在活動邀約的過程不夠周全,使其淪為笑柄。B截圖老師的文字訊息,或側錄老師的上課影片,供大眾評論。C對孩子的老師提出質疑,再以嚴厲的字眼,進行批判。
你可以看見留言區,隨即引來大量附和的聲音,滿是憤怒:「荒謬」、「毒瘤」、「老師瘋了」……憤怒是子彈,會上膛,會迫使人投降。
當每個人都因各自的情緒及標準,日常且慣性的對教師提出質疑:「你是老師,為什麼你做不到?」
那位教師真的會因此而改變嗎?真的會如願做到嗎?我不確定,只敢私自揣想:如果我是當事人,難免會因此感到深深的挫折,深到谷底的那種,對任何改變都感到力不從心。
破洞的校園安全網,教師有能力縫補嗎?
教師身分的枷鎖,鎖住的不只是我們言行的自由,還有心理的健康。
2023年,某國中發生了一件震驚全國的學生持刀殺人案。校園午餐時間,一名國三生阻止隔壁班A生擅入自己班的教室找朋友,請他離開。A生不滿,找來B生等人助陣,而B生在爭執中,拿出彈簧刀,連續刺向國三生多處要害。送醫搶救後,最終不治。
事件發生後,社會輿論聚焦於以下幾點:校園暴力的嚴重性、未成年人的法律責任、輔導與管教辦法的修訂。
人們開始檢討這個校園安全網是怎麼破洞的,並思考如何縫補、如何修復?這些當然重要,畢竟,誰也沒有預料這種隨機的、高危的殺人事件,竟然發生在應該受到高度安全保障的校園裡。
教育部長曾表示會考慮評估增加校安人力,然後,沒有然後了。家屬呼籲政府重新審視相關的少年法律及配套措施,然而,改革遙遙無期。
教育部則是修訂相關辦法:若學生有自傷、傷人之虞,或攜帶有危險性的違禁物品等,教師可採取必要的制止措施,構成「阻卻違法事由」的正當必要管教行為,不予處罰,也不影響成績考核,以維護教師管教權。
先不論這項修法有沒有實質意義,或者教師採取制止措施之後,是否又會被放大檢討、再三投訴。
我不免悲觀的想,如果同一事件再次發生,無論教師多麼鼓起勇氣、多麼即時制止,一切會不會都已經太晚了?我又不免悲觀的想,如果我是當事教師,以目前僅有的生命智慧,恐怕無法承受眼睜睜看著自己所愛的學生,青春殞落。
「你是老師,為什麼你保護不了孩子?」
一場在午休時間召開的會議上,我曾詢問行政夥伴:「我們有沒有人力或配套方案,能協助目前因導師不在而無人照看的班級?」
那時的長官試圖安撫我,他輕柔的說:「我懂,這起事件,讓大家都很擔心。不過,妳現在不在班上,是因為公務。如果真的發生了什麼事,妳不會有事的。」
就現實層面,我完全理解他為什麼這樣說。然而,我不會有事……真的嗎?其實我有事、很有事,而且還相信不只是我有事。
事件發生之後,除了檢討校園安全,誰能來關心一下教師的心理健康?身為教師,從來沒料到自己經歷了新冠病毒那令人惴惴不安的防疫高峰期,如今還要承受校園暴力的心理壓力。教師,成為一種變相的高風險職業。
「你是老師,為什麼你保護不了孩子?」這個沉重的枷鎖,我想不只是社會給我們套上的。或許,我們自己也放不下。至少,對我來說,太難了。
*本文摘自寶瓶文化《當我告別教職》

《當我告別教職:一位離職教師的沉痛告白與深情祝福》
作者:梁芳瑜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25/09/15
作者簡介
梁芳瑜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
曾任國中國文教師12年,以榜首成績通過台北市教師甄試。
於2024年8月離開正式教職,現為自由講師與自由工作者。
經營粉絲專頁「我們不只是老師」,從教師與家長等多重身分出發,書寫個人成長,並持續關注教育及教養。
粉絲專頁「我們不只是老師」reurl.cc/pYmQ84
IG「我們不只是老師」reurl.cc/qYaK2q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