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企業紛紛強調科技人才短缺,然而許多非理工背景的學生卻從未想過,這條路也可能屬於自己,這並非因為他們不適合,而是沒有人提供他們足夠的資訊與想像空間。而如今,「不是本科出身,就無法進科技產業」這樣的想法,正被一群年輕人打破。

陳繪宇和林子謙正是這樣的例子。一個主修外語與金融,一個從嘉義偏鄉進入文學領域,起點看似與科技毫無關聯,但最終,她成功打進北美科技圈、他則成為資服產業獨當一面的後端工程師。

這些選擇看似意外,實則層層堆疊而成。一路走來,他們自學、試錯,靠著不曾停止的修正與前進,找到可以繼續走下去的理由,但要走到這一步,並不容易。他們的故事不只是個人的努力軌跡,更指出了教育與產業之間,仍有一塊尚未被照見的空白。

長期以來,夢想之家基金會透過職涯探索、能力養成,陪伴跨領域青年走進科技產業,根據基金會內部統計,來自文組或商管科技的孩子,普遍缺乏跨領域的自信與起步資源。即使在科技力培訓導入後,真正成功轉職的比例,也僅提升18%。顯見,在現有教育體制與市場就業期待之間,仍有不小的落差,跨領域人才的養成,需要更完善的支持系統。

參與夢想之家第一屆計畫後,陳繪宇重新規劃職涯方向並錄取賓州大學 MCIT 系,逐步累積轉職所需的實力,拓展原本不曾想像的可能。

她是文科勝利組 卻毅然轉身走向美國矽谷

2019年剛加入夢想之家第一屆實習計畫時,陳繪宇剛拿到外商公司的實習資格,在夢想之家老師的陪伴下完成蛻變,而這段實習經驗也成為她轉職成為科技工程師的轉捩點;六年後,她即將成為亞馬遜旗下雲端服務公司 AWS的軟體工程師,是團隊中少數同時懂「技術語言」與「商業語言」的人。

她的起點,是文組中最主流、也最被看好的路線:北一女、雙主修金融與企管,還輔修應用外語系。優秀勤奮的她,走的是一條被高度肯定、最不容易出錯的路,從外商實習、進入金融業,一切按部就班。

「我不討厭這些工作,只是沒有想像。」她說。直到某次與工程師共事,她發現,提案需要修改系統流程時,她只能乾等技術部門,甚至聽不懂對方在討論什麼。她有點子、有判斷,卻無法親手解決問題,那種停滯感,讓她動了學程式的念頭。

她從風險最低的地方試水溫,報名台大的資訊系統訓練班、哈佛 CS50 線上課程。白天上班、晚上寫 code,三年後,她成功錄取常春藤名校賓州大學的電腦科學碩士。雖然數度在寒冬的圖書館中寫程式到掉眼淚,但她撐下來了,也在AWS總部覓得理想工作。

「技術讓我有能力解決問題,商業背景讓我知道該解什麼問題。」她說。在資訊密集、跨領域決策成為常態的時代,能穿梭技術與商業語境的人,反而成了團隊中不可或缺的橋梁。

科技產業不缺潛力,只缺機會與支持。儘管出身在資源有限的鄉鎮,林子謙依然一步步踏實走出一條屬於他的夢想中的科技之路。

從資源匱乏到能獨當一面 他靠自學補齊所有缺口

林子謙來自嘉義竹崎,一個升學資源有限的小鎮。當年為了「先考上大學再說」,他透過繁星計畫進入法文系就讀。「面對大量文學理論課程,我很確定這不是我想要的。」他說。

轉變的契機,是一堂程式語言通識課。他對用邏輯拆解問題的方式,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好奇與驅動。他開始旁聽資工系課程,尋找各種線上資源自學寫程式,想辦法補齊那些他從沒學過的基礎。但對多數非本科生而言,邁向科技領域真正的門檻,從來不只是技術,而是「不敢相信自己可以」。

大三那年,他參加夢想之家基金會的人才發展計畫,接受職涯導師一對一諮詢。他試探地問:「我想從文科轉理工,會不會太奇怪?」導師笑著說:「不會呀?願意學就是最大的優勢。」這句話,成了他真正啟動這條路的開關。

退伍後,他報名政府職訓班,補足技術能力,也開始累積作品,練習如何清楚地講出自己
的能力。求職過程並不順利,但他沒有停下腳步。最終,他進入資訊服務公司擔任後端工程師,已累積兩段實務經驗,能獨當一面負責開發專案。他的主管曾說:「子謙的實力不輸資工系畢業生。」

科技人才不缺 缺的是讓潛力被看見的機會

事實證明,他們不是不願意學,也不是學不來,只是沒機會真正接觸這條路。

夢想之家過去開設「未來工作趨勢講座」與科技力課程,超過八成學員反映,透過課程啟發,才真正對科技職涯產生興趣。那些原本距離遙遠的詞彙,開始拼出一張可行的輪廓。

對林子謙來說,職涯諮詢讓他第一次理解「工程師到底在做什麼」;陳繪宇接觸得更早。她的成長環境裡沒有人從事科技相關工作,就讀的北一女也以文組為主,日常幾乎接觸不到理工科世界。她在大一參加夢想之家基金會的跨領域活動,才理解工程師、產品設計師、商業與技術之間的邏輯,其實不是那麼遙不可及。

「不要因為你不是本科就放棄嘗試。重要的是,你有動機,而且你真的想學——那就去做,不要先否定自己。」回望來時路,陳繪宇說。在踏出校園、正在探索職涯的關鍵時刻,有人替他們指了方向,接下來,就是邁開路的勇氣了。

科技產業不缺工具,也不缺位置,真正缺的,是對「潛力」的耐心與想像力。夢想之家基金會持續透過科技人才陪伴計畫,協助學生釐清方向、擴大職涯藍圖。2025年四月的訪問報告中,高達97% 的學員表示,透過工作坊更了解趨勢與運作方式,並有82% 學員因為夢想之家提供的機會,才得以真正瞭解科技產業,而對未來從事相關工作感到濃厚的興趣。

今年下半年,他們與邏輯酷合作開設青少年程式課程,進一步向下扎根,讓更多年輕的孩子有機會探索真正的興趣與個人潛能,提早孵育「我也能當個科技人」的夢想。與此同時,夢想之家也確立了2025以「弭平數位教育落差」為主軸,並積極爭取相關專案補助以及企業資源投入,規劃在未來三年內,培養至少100到300位具備科技力的青年,推動更大規模的數位突圍行動。

這不只是個案的幸運,而是一場值得擴大、也必須持續的系統性行動。當機會的門開得更早,未來的入口,就會更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