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的第一堂課,我帶高年級的孩子設計自己的暑假計畫,大多數的孩子設定的是跟才藝、運動或課業有關的加強計畫。

不過,其中有一個孩子的計畫很特別,他預計從7月開始到8月中,每週花2小時規劃並和爸媽討論8月底的馬來西亞旅遊行程。

在我看來,這是非常有意義的計畫,相信這趟旅程結束後,他不但收穫美好的記憶,無論是學識還是人格,都會有所成長。

建議暑期有安排旅行的家長,盡可能鼓勵孩子參與行程規劃,好處有以下3點:

1.強化地理概念以及統籌能力

常出國的孩子,見識一定比較豐富嗎?其實不一定。

近2年的寒暑假,不少家長帶孩子到日本玩,但每當課堂上聊起這趟旅程,我問他們去日本的哪一個城市玩,總是會有學生答不出來。

詳細追問下去,才發現他們總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被盲目的帶著東奔西跑,以致於去哪個城市玩都不知道。

其實,在資訊便捷時代,連AI都可以幫忙規劃行程,真的應該讓孩子在行前了解行程內容,進而要求他們參與行程安排。

如此一來,不但能夠強化他們的地理概念,在整理歸納旅行資訊的同時,他們的統籌能力也會隨之提升。

2.加強責任感以及反思能力

課堂上,除了連去哪一個城市玩都不知道的孩子以外,還有幾個瘋狂抱怨旅家人安排的行程有多爛、多無聊,講得一無是處。

如果你是家長,是不是會感到心寒,甚至決定下次不帶他們出國了?

相反的,今天孩子也有參與行程規劃的話,自然能夠了解設計異國旅程是有多麼的不容易。真的出現安排不周的情形時,他們也有責任承擔,不致於把問題全部都推到大人頭上。

回家後,親子再針對安排不周的地方,進一步檢討,思考精進方法。下次的旅程不但會趨於完美,更能夠培養他們的反思能力,同時促進親子間的溝通。

3.培養換位思考的同理心

當孩子在抱怨行程時,十之八九站在自身立場表達不滿,像是遊樂園人太多、爬山又熱又累、食物難吃、坐車坐太久屁股痛等,不太會顧慮到同團成員的感受。

然而,當他們自己動手設計行程時,大人必須提醒他們:這趟行程除了你自己,還有其他成員,設計行程要顧及多數人的需求,取得最大公約數。

因此,舉凡安排飯店、餐廳、景點、交通方式等,就要跳脫自我中心,為其他成員考量。

雖然思慮的過程很辛苦,還不得不捨棄一些自己想造訪的景點,不過卻能夠培養孩子換位思考的同理能力,有助於他們將來在團體生活中的生存發展。

看到這裡,你應該要趕緊拉孩子來一同商討你們的旅行,別讓這個寓教於樂的大好機會,在「上車睡覺,下車尿尿」中流失了!

*本文獲「鴻雁寫作教材與教法典藏室」授權轉載,原文:告別「上車睡覺,下車尿尿」,讓孩子參與行程規劃的三大好處!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