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台灣家庭迎來升學季的緊張時刻,包括高中會考、大學學測和大學申請二階面試。許多家長都在想:在這關鍵時期,該怎麼陪伴孩子?如何支持孩子繼續往前?
創造「避風港」而非「加壓站」
考前關鍵時刻,爸媽應該以「今天過得好嗎?」取代「你考試準備得怎麼樣?」普林斯頓心理治療中心的臨床心理學家格林伯格(Melissa Greenberg)說,這種小小的改變傳達了一個重要訊息:孩子的整體幸福比單次考試更重要。
在這個考試季節,你可以嘗試:
認同孩子情緒,而非急於開導
當孩子表現出緊張或擔憂時,請別說:「別緊張」或「看開點」,我們可以說:「參加大考感到焦慮是很正常的。」當我們真誠接納孩子的情緒時,反而能幫助他們更快走出負面感受,找回平靜。
建立考試期間的生活規律
確保孩子有充足睡眠、均衡飲食與適當休息。許多孩子比你還在意這場考試,考前你可能會需要溫柔但堅定地提醒他們:休息也是準備的一部分。
培養「健康奮鬥者」的關鍵
研究幸福學多年的暢銷書作家魯賓(Gretchen Rubin)強調:「養育快樂又成功的孩子,最重要的是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外在成就。」哈佛畢業的記者、作家華萊士(Jennifer Breheny Wallace)則用「健康奮鬥者」(healthy strivers)來描述那些能以健康的方式取得成功的學生。
他們即使面對困難也能保持心理韌性,繼續享受學習過程。這群人共同點是:擁有深刻的自我「價值感」,這不僅來自於外在成就,更來自於家人、朋友對他們的重視。
在備考階段,父母可以:
讓孩子參與有意義的家務
讓青少年負責一些家庭事務,讓他們感受除了學業,對家庭的貢獻也很重要。
分享你自己面對壓力的故事
告訴孩子你年輕時如何處理壓力和挫折,讓他們知道失敗是成長過程的一部分。
避免與他人比較
不要說「看看鄰居家的孩子如何努力」,而是引導孩子與過去的自己比較進步。
以身作則,模範平衡生活
研究顯示,青少年常常通過觀察父母來了解社會價值觀。如果我們整天工作、熬夜、缺乏休閒活動,就會無形中傳達「價值只來自於工作成就」的訊息。許多孩子自然而然地將這種觀念套在自己身上,認為「考好成績」就是我的工作。
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是:
示範健康的壓力管理
讓孩子看到你如何通過運動、冥想或嗜好來管理壓力。
分享工作之外的喜悅
談論你在工作之外找到的意義和快樂,展示平衡的生活模式。
做家長,總是矛盾的,我們全心全意愛孩子,希望孩子自在做自己,又常忍不住想要督促、希望他們進步。
魯賓說,這兩種感受本就同時存在,我們可以接納孩子原本的樣子,但同時也期待他們展現最好的一面。你可以對孩子說:「無論考得怎樣,我都愛你,但我也相信你能做到最好。」
作為家長,我們常感覺每一天都漫長無比,但回頭一看,孩子成長的歲月卻如此短暫。在這考試季節,別忘了:我們培養的不只是能拿高分的學生,更是能面對生活挑戰、有韌性和幸福感的未來大人。
資料來源:The Harvard Gazette、CNBC、CNN
核稿編輯: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