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季求職現場,宏碁運用AI工具掃描履歷後,標記出一名高潛力候選人。他不是理工科班,也不是頂尖名校,卻在性格與邏輯表現上脫穎而出。在面談中,他擁有基礎程式撰寫能力,且能清楚拆解問題、條理分明地說出思路。宏碁招募團隊當場意識到:他正是當下科技產業在找的人。
「台灣已經進入少子化時代,每一個年輕人都是寶貴資源,我們需要去發掘、激發他們的潛力。」宏碁全球人資長林弘道語帶肯定地說。在人口結構劇烈變化之下,企業選才的邏輯也正在被重寫,不再只是篩選最頂尖的履歷,而是更細緻地挖掘那些具備學習動機、邏輯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的高潛力人才。
人才選拔新時代:每一位年輕人都值得被看見、被培育
台灣缺工已成常態,但問題並非人力不足,更在於台灣高價值產業的吸納率過低。林弘道指出,科技與金融類股如今占台灣前50大市值企業的七成,卻只吸納不到 2% 的就業人口。相較之下,美國 S&P 500 指數中,科技與金融產業市值占比約 63%,從業人口卻達 11.6%。
「我們的產業很蓬勃,但卻沒有向所有人敞開大門。」林弘道主張,面對少子化與科技轉型的雙重挑戰,台灣不能再仰賴「精英淘汰式」的人才制度,而應改以「發掘型」系統取而代之。「與其爭取最頂尖的2%,不如打造一個環境,能讓80%的人潛力浮現。」他這麼說道。
他分享,有位應用外語系畢業的年輕人,毫無資訊背景,卻憑藉高度學習力與實作經驗,在宏碁旗下負責電腦維修的子公司站穩腳步,如今已是獨當一面的店長。他不是理工科班、也不是名校畢業,卻在實務現場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你不能只看一張履歷表,還要看一個人的 learning curve。」宏碁智醫董事長連加恩補充,過去,產業過度仰賴學歷與標籤作為人才指標,但未來的競爭力,更多將來自持續學習、邏輯思考與系統應變的能力。
科技不再是遠方風景 而是更多孩子可選擇的起點
「弱勢出身的孩子,非常符合這樣的人格特質。」夢想之家基金會創辦人廖文華長年接觸弱勢家庭,他說,這些孩子具備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與學習動機,現實挑戰更讓他們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外界往往認為,他們需要的幫助僅止於溫飽、或將他們的職涯發展侷限於技職領域。
「從來沒人告訴他們,他們有機會在科技產業發光。」廖文華說,別小看數位城鄉差距的威力,即便在資源相對集中的台北市,他也曾遇過弱勢學生,雖然會用手機打電動、看短影音,但連鍵盤的空白鍵在哪裡都不知道,更遑論學習程式語言。這不只是技術知識的落差,而是語言、工具與文化的全方位斷裂。
在這樣的落差下,成績不差的弱勢學生,因為從國、高中階段,就缺乏系統性探索科技的機會,直到升上大學,才驚覺自己選錯了科系,要花數倍力氣重新定位。
但其實,他們只需要一盞小小的火苗。在人工智慧推波助瀾之下,進入科技產業的路徑更加多元——不一定需要科班背景,也能透過開源工具、線上課程與實作歷練累積能力。問題從來不是「他們能不能學」,而是「我們有沒有給他們機會去學」。
弭平數位城鄉落差 需要長期發掘並賦能的實踐系統
「台灣的教育一直在教會孩子怎麼考試,但產業要的是會學習、會協作、會創新的年輕人。」連加恩也是夢想之家基金會的董事會成員,長期橫跨企業與教育兩端。他認為,真正有永續性的做法,是企業與教育攜手合作,重新定義什麼是潛力、怎麼看見潛力,又如何陪伴潛力茁壯。
林弘道說,他當然樂於看見更多元的人才加入科技產業。比如旗下的資安事業,近年就積極投入非典型資安人才的培育,集團總部也與勞動部合作,讓跨領域人才在模組化課程之後,能有職場即戰力的發揮空間。這樣的實例證明,只要企業願意投資、社會願意支持,非典型人才也可以有優異發展。
夢想之家也在做類似的努力。他們持續推動科技人才陪伴計畫,不只是辦營隊,而是從職涯啟發講座、程式實作,到業界導師對談,協助學生對科技產業建立初步認識。在他們心中埋下種子:「原來我也可以走這條路。」
今年,夢想之家與科技教學平台專業師資合作,推出中學生基礎科技課程,也積極爭取相關專案補助以及企業資源,期望從現在開始,落實弭平數位教育落差,培育出具備科技競爭力的青年。這不只是技能訓練,更是改變的起點——他們不只要被看見,更要有能力說:我準備好了。
把人才的起點拉得更近一些
當社會已進入一個玩不起淘汰賽的時代,真正關鍵的,不是篩選頂尖,而是如何讓更多人的潛力被看見、被接住。科技產業不缺聰明人,也不缺資源,缺的是一條能辨識並培養潛力的路——那條路的起點,不該只建在名校或理工科,而是通往每一位願意學、能夠學的年輕人。
「只要企業願意用更廣的角度,讓選才標準更加多元化,教育願意及早打開視野,社會也願意挪出一點空間與信任,就會有更多孩子也能在科技產業裡寫下自己的名字。」廖文華說,夢想之家的目標,就是讓這條路,從遙不可及變得唾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