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孩子寫作業都要三催四請?」
「總是寫得七零八落,不盯就亂七八糟?」
「到底幾年級才能自己寫作業?」
「為什麼作業很像是爸媽的作業?」

這些話是你的心聲嗎?我們都希望孩子主動完成作業,但這樣的孩子真的不多。到底要如何引導?這篇文章提供一些方法。

從「他律」到「自律」的5個關鍵

1.先找出孩子不想寫的原因

很多孩子回家後不想寫作業,是因為「累」,想先休息;有些是因為作業太難而想逃避;也有人是生活中分心因素太多,無法專注完成。

當孩子總是拖拖拉拉、不主動完成作業,可以先問:「是什麼原因讓你不想寫作業?」再接著問:「如果作業是學生的本分,能幫助複習與學習,要如何調整,你會比較願意寫呢?」

2.建立時間規劃的能力

希望孩子自律,就要逐步放手,賦予孩子「自主權」。討論完作業狀況後,讓孩子自行規劃課後安排與寫作業的時間。

我實際觀察,許多孩子的寫作業黃金時段是早上6點半,那是他們一整天精神最好的時候。給孩子嘗試的機會,較能培養出自律,因為孩子最清楚自己的狀態。

3.設定合理目標(控管標準)

當孩子能決定自己的時間,就能進一步討論「完成標準」,什麼才算完成作業。

可先從「一次完成一題」開始,父母不必一字一字盯。隨著習慣建立,再改為「一週檢核一次」來確認狀況。

4.給成就感,也給合理後果

與其邊寫邊糾正,不如事先訂好標準,再討論正確率與對應獎勵。可用集點或兌換自由時間等方式,建議不要以「使用3C時間」作為獎勵。

不只鼓勵成果,也要鼓勵專注與負責任的態度,幫助孩子從外而內長出「自我肯定」。若未達標,讓孩子理解需負的後果,包括減少自由時間,或安排額外練習以達成目標。

這樣做,父母能逐步從「監督者」轉為「教練」。

5.親師溝通、與孩子共學

若已與孩子溝通、也導入時間規劃與鼓勵機制,但成效仍不理想,可用正向態度請教老師,了解在校學習觀察,並合作調整作業難度或找出其他潛在問題。

重點是維持「與孩子一起學習」的姿態:逐步找出問題、動態調整,並營造家中共學氛圍,讓孩子慢慢進步,找到自己的學習步調。

給孩子「自主感、勝任感、夥伴感」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學習方式,有的快、有的慢。不自律不代表不好,他們只是還在找節奏。

在《自我決定論》(編按:著重探討人類個性與動機的理論,強調自我激發)中,只要讓孩子感受到3件事——自主感、勝任感、夥伴感,就更有機會慢慢長出自律。

所以,慢慢來,一點一點嘗試;寫作業就不再只是完成老師的交代,而會成為走向「自主學習者」的日常練習。

*本文獲「趙逸帆」授權轉載,原文連結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