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良苦的父母努力提供孩子無憂無慮的環境,滿足孩子一切的需求,保護他們免受挫折和負面情緒的影響,不用為自己行為的後果負責,但保護過度反而可能對孩子造成傷害。

過度保護的父母可能會阻礙孩子諸多能力的發展,包括自我控制力、挫折忍耐力和情緒自我管理能力。

多項研究發現,這種「溺愛」或「直升機式父母」,和孩童長大後出現焦慮症、低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評斷自己完成必要工作並實現目標的自信程度),以及難以適應大學生活等現象,存在相關性。

孩童在本質上是反脆弱的,這就是為什麼被過度保護的兒童較可能在青少年時期陷入防禦模式。在防禦模式下,他們的學習成效可能較差,親密朋友較少,也更焦慮;面對日常生活的對話和小衝突時,他們更容易感到痛苦和不適。

父母越來越緊張,孩子獲得自由的年齡越來越晚

你到了幾歲才獲得自由?幾歲的時候,父母才讓你自己一個人走到400公尺之外的朋友家?或是允許你和朋友自己外出、到公園玩或逛街?我曾向幾十群觀眾提出過這個問題,結果發現答案總是因世代而異。

首先,我請1981年以前出生的人舉手。他們是X世代(1965至1980年出生)、嬰兒潮世代(1946至1964年出生)和所謂沉默一代的最後一批人口(1928至1945年出生)。我請這些年長的觀眾回想一下他們獲得解放的年齡,然後在我指向他們的座位區時大聲喊出來。

幾乎每個人都紛紛大喊「6歲」、「7歲」或「8歲」,有時他們因為開心憶起與鄰居孩子一起經歷的精彩冒險而熱烈分享,讓我難以繼續接下來的活動。

接著,我請1996年之後(含)出生的人(Z世代)舉手。我請他們喊出自己被解放的年齡時,發現與之前的世代有顯著的差異:大多數人的解放年齡介於10至12歲之間,只有少數人是8歲、9歲、13歲和14歲(千禧世代的解放年齡介於X世代和Z世代之間,解放年齡的範圍很廣)。

更嚴謹的研究證實了這些發現。在美國、加拿大和英國,以前孩童從小學一、二年級開始就擁有很大的自由,可以自己走路上學、在家的附近閒逛、發明遊戲玩法、與人發生衝突並學會解決衝突。但是到了1990年代,這3個國家的教養方式都發生了變化,父母變得更緊迫盯人、保護欲更強,並且充滿擔憂。

自由玩耍時間變少,減少孩子學習社交、培養心理健康機會

另一個針對兒童如何支配時間的研究發現,1981至1997年間,美國兒童也面臨時間擠壓,自由玩耍的時間變少的問題。孩子花在學校和其他(有成人監督的)結構化活動上的時間越來越多,玩耍或看電視的時間越來越少。

自1980年代以來,社會對於誘拐和性犯罪的恐懼一直在上升,但即便如此,直到1980年代,中小學孩童放了學或是到了週末,通常都能自由的在社區裡和不同年齡層的玩伴一起玩耍、追求刺激與冒險、解決衝突、克服恐懼勇於冒險、發展反脆弱能力、享受一起探索的樂趣,直到天黑街燈亮了才回家。

這些課後時間,對於孩童的社交發展和心理健康可能更具價值,比學校的任何活動還重要(除了課間休息時間)。

如何不過度保護孩子?7個具體可行的方法

為了減少在現實世界過度保護子女,鼓勵他們走出保護傘探險,增長見聞,請考慮以下蘭諾(Lenore Skenazy)的7點建議。(編按:蘭諾為美國演說家,以倡導自由放養式育兒聞名。)

1.練習讓孩子離開你的視線,距離要夠遠,讓他們沒有辦法就近向你求救。

讓你的孩子帶著朋友的孩子去附近商店買些大蒜,即使你不需要。只有讓孩子離開視線,不受拘束自由行動,你才會發現這是可行的,這可能是你8歲時就做過的事。

2.鼓勵孩子參加睡衣派對,同時不要過度干涉。

如果有人帶手機到你家,暫時替他保管,直到他離開,否則小孩的過夜派對就會變成以手機為主的聚會。

3.鼓勵孩子結伴走路上學。

如果學校離家夠近,而且有較年長的孩子可以負責照管,可以讓孩子從一年級就開始走路上學。

4.放學後讓孩子自由玩耍。

盡量不要讓多數的下午放學時段被成人主持的「課外輔導」活動占滿。想辦法讓你的孩子跟其他孩子一起玩耍。週五尤其適合自由玩耍,因為孩子可以趁機安排或計畫隔天的聚會。

5.到外地露營。

來到營地,孩子通常比在家裡感到更自由。首先,他們擺脫了平日按表操課的束縛;其次,他們平日和父母住在狭小的空間裡——到了戶外,難以抵擋戶外環境的吸引力;第三,到了露營地,他們可和其他孩子一起跑來跑去。

6.讓孩子參加過夜夏令營;營區沒有數位設備,也沒有安全至上保護主義。

許多夏令營可以讓兒童和青少年遠離數位設備和網路,徜徉在大自然1、2個月。在這樣的環境裡,孩童會充分互相關心,建立友誼,參與稍具風險且刺激的戶外活動,這些活動可能將他們緊緊連結在一起。

7.建立兒童友善的社區與玩耍社群。

如果你能找到另一戶人家加入你的行列,即可採取簡單的步驟,實現鄰里共同的願望,並重新活化街區或社區。舉辦街區派對,加入一些兒童專屬活動。

*本文摘自網路與書出版《失控的焦慮世代

書籍簡介

《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

作者: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
譯者:鍾玉玨
出版社:網路與書出版
出版日期:2024/11/29

作者簡介

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

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Stern School of Business)湯瑪斯・庫利(Thomas Cooley)倫理領導學教授,1992年取得賓州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學位,曾在美國維吉尼亞大學任教16年。道德與政治心理學是他的研究重點,詳見暢銷書《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他的最新著作《失控的焦慮世代》延續了《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與葛瑞格.路加諾夫合著)所探討的主題。他也在Substack平台建立部落格「巴別塔之後」(After Babel),發表文章。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