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數據、地緣政治風險……這些已是企業經營者每天必須面對的關鍵課題。但是,市場變化遠比想像中快,決策的時效被壓縮到過去難以想像的程度。許多領導人心裡浮現同樣的疑問:「我們不是早就導入了各種數位工具嗎?為什麼在關鍵時刻,反應還是慢了一拍?」

「問題不在於技術,而是文化。數位轉型的核心,是讓決策具備敏捷反射神經KPMG安侯建業數位長賴偉晏一語道破核心,關鍵在於組織缺乏一種「全員共通共享的數據語言」。建立語言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還需要改造組織以數據為基準的決策習慣,才能進一步形塑能被所有人理解、信任並靈活運用的決策文化。

共創藍圖,將高層獨奏變全員協奏

過去,數位轉型多半是Top-down的模式:「高層規劃、IT執行、員工被動使用」。但在這一波生成式AI的浪潮,這個流程被徹底顛覆。

「現在是Bottom-up,員工非常期待參與公司的AI發展策略,」賴偉晏指出,員工的期待早已超越「給我更好的AI工具」,渴望與公司建立起一套「數據驅動的決策文化」,讓他們的日常工作挑戰能透過數據被看見、被解決,並且積極參與未來藍圖的擘劃。


現在是Bottom-up,員工非常期待參與公司的AI發展策略。


雖然,自己最知道轉型的瓶頸,但必須透過跨部門協作,來掃除思考盲區與提升轉型藍圖精準度。「共創藍圖是一種持續進行的對話與協作,讓不同部門在定義問題與尋找解法時,都有平等參與的機會,這是數據驅動文化能否扎根的第一步,」賴偉晏強調。

例如,人資部門提出「我們該如何定義數位人才?」在傳統模式下,這是HR獨立處理的議題。但在共創藍圖的框架下,可將思考範圍擴充到:

• 技術部門提供數位發展趨勢與技能標準
• 行銷與業務部門加入市場需求與競爭觀點
• 法務部門檢視法遵合規風險

跨部門的參與不僅讓答案更全面,更在過程中培養了組織全員的數據思維與協作默契。「讓不同的觀點,都能夠在這題裡面得到發揮,」賴偉晏指出,除了廣納各部門意見之外,也把重要的利害關係人都拉到這一張轉型藍圖裡。

KPMG強調,數據文化的落地必須從跨部門共創開始。賴偉晏說:「真正的數位轉型不是高層命令,而是一連串由基層啟動的微行動。」

從最真實的小痛點下手,按下數位轉型的起動鈕

許多企業轉型專案動輒談「智慧製造」、「全域平台」,但員工最深的焦慮,其實藏在每天最瑣碎的流程裡。

再完整的藍圖,如果沒有從員工日常最真實的小痛點切入,也很難真正推動。

「問問團隊『哪一件事最浪費時間、你最不想做的?』,那往往就是效率黑洞,也是最佳的轉型切入口,」賴偉晏說,例如財務團隊花幾天時間核對月結報表,客服人員每天回答相同的問題,這些看似日常的「效率黑洞」才是員工最真實的焦慮。當企業從這裡切入,讓員工每天都能感受得到改善,也會更願意擁抱改變。


「問問團隊『哪一件事最浪費時間、你最不想做的?』,那往往就是效率黑洞,也是最佳的轉型切入口」


然而,找到痛點只是推動轉型的關鍵步驟之一。真正的挑戰在於,轉型不應只是決策團隊的規劃,而要成為全員的共同執行目標,引爆全員一起動。

高手在民間:挖掘出內部的AI潛力股

建立藍圖與歸結痛點後,那下一步是找誰來做?最好的做法哲學是自己團隊自己挺,只有自己人才能最了解需求,再加上從外部找專家來一起培養數位轉型綜合技,雙方才能一起找出自己部門專屬的數位轉型能力。賴偉晏強調,有些基層員工雖然職務與AI無關,卻具備驚人的自學能力,可能都是某AI領域的大神級人物,適度的邀請這些內部的人才來一起貢獻長才,這條轉型之路才能走得遠。

賴偉晏指出,為了甄別AI轉型人才梯隊,他將AI人才分為三層,呈現倒三角形:最上面第一層是最多人數的「用AI的人」,能理解數據價值並應用於日常工作;第二層是「導AI的人」,懂技術、懂業務規則,能成為橋樑;第三層是人數最少的「寫AI的人」,專注於模型開發與程式設計。

從最上層的「用AI的人」提煉出工作痛點與需求,再配合中層的「導AI的人」負責與技術等團隊溝通AI專案需求,建立一個落地可行的開發路徑圖,串接需求方與技術人員完成專案,同時也兼任蒐集第一線潛在需求與使用者回饋,打造一條快速運作的AI應用開發迴圈。

KPMG提出AI人才倒三角模型:從最廣的「用AI的人」、到能溝通的「導AI的人」、再到最專精的「寫AI的人」,建立組織完整的人才階梯。

KPMG舉辦全員參與的創新活動,凝聚跨部門力量,讓員工以數據與AI解決日常痛點,推動文化從口號化為行動。

KPMG先內服再外用,用「地推精神」夯實數據決策文化

為了落實「數據驅動的決策文化」,KPMG安侯建業從2024年啟動 「Future is Now」轉型計畫,這不只是數位轉型,更是文化轉型的關鍵工程。

為此,KPMG設立「數位轉型委員會」,由高層與關鍵部門代表組成,確保轉型方向與業務需求緊密扣合;各部門挑選具潛力與數位敏銳度的「數位種子」,深入團隊日常,發掘痛點並定義問題。透過另有資深同仁擔任「Champion」,由這些Champion們協助與專案團隊緊密協作,勾勒出可執行的轉型實踐做法。

在計畫過程中,KPMG也知道不能只靠成立專案團隊就能確保轉型計畫的推動。KPMG顧問部數位轉型的團隊協助很多企業設立相關的數位轉型單位,賴偉晏觀察,在數位轉型的戰場上,架構只是起點,真正決定成敗的是推動力。KPMG不只是設計制度,更懂得如何讓制度活起來。他表示:「真正的數位轉型不是一場高層的命令,而是一連串由基層啟動的微行動。」KPMG透過「數位推廣大使」制度,指派來自不同部門的成員成為文化的推動者,不僅分享最新工具的應用,也回收第一線的真實心聲。透過熟習各部門日常流程的數位推廣大使,激發團隊對數位應用的主動探索,讓轉型不再只是口號,而是每天都在發生的真實行動。讓數據文化真的流動起來。

最能展現成效的,則是定期舉辦的「Demo Day」。不同部門同仁公開展示成果,讓文化改造變得有形、有感。「這些專案或許並非高深技術,但都真切解決了部門痛點;當大家親眼看到彼此的成果,就會發現:『原來我們也能做到!這一刻,就是文化真正被點燃的時候!』」賴偉晏微笑著說,更重要的是,讓公司的所有團隊看見數據應用的可能性,為轉型大幅度提速。

「專案成功的不是工具本身,而是思考模式的改變,」賴偉晏觀察。而這樣的內部轉型專案經驗,也成為KPMG對外輔導課戶轉型時,能給出更擲地有聲、切中要點的建議。

Tips:KPMG數位轉型五大建議

1. 共創藍圖 → 跨部門協作定義問題,建立全員平等參與機制
2. 發掘內部高手 → 善用「高手在民間」,建立AI人才倒三角
3. 建立數據文化三本柱 → 轉型委員會+數位種子+共同語言
4. 地推精神 → 推推員制度讓文化雙向流動
5. 可視化成果 → Demo Day展示轉型價值,讓改變看得見

從數據到打造決策反射神經網絡

數據驅動決策文化的價值,不在於累積多少數據,而在於它是否成為一種組織的「反射神經」──當新需求或挑戰出現時,能迅速集結跨部門力量,分析數據、形成方案並立即行動。

轉型的關鍵不是最先進的技術,而是從員工的真實痛點出發,找到對的人來挖掘問題、定義問題與解決問題。在AI時代的競爭中,企業的優勢不再是人多勢眾,而是能否讓每個人都發揮最大價值。

在瞬息萬變的時代,工具會過時,方法會更新;唯一不變的是數據驅動的決策文化建立後,組織就能在每一次變化中,自主保持敏捷判斷力與行動力。

您的企業準備好迎接這場AI變革了嗎?

想了解更多數位轉型方法與案例,歡迎造訪Digital Village 數位創新服務 - KPMG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