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關稅,真的就是最壞情況嗎?
美國對台灣課徵20%的暫時性進口關稅,高於日本與韓國的15%,不少人解讀,這代表台灣在出口競爭力上,將輸給日、韓。然而,這場關稅角力只是台美關稅博弈的「前哨戰」,並非最大威脅。
真正的壓力與風險,來自接下來的3場硬仗。
對等關稅是前菜,還有3場硬仗要打
半導體、對美投資、國產車成焦點
第1個決戰地:半導體,會不會被「無差別關稅」鎖喉?
第2個決戰地:美國總統川普開價,台灣如何拿得出籌碼?除了關稅,美方可能比照日本、韓國,要求台灣提出數千億美元的對美投資承諾,做為換取優惠待遇的條件。
這筆錢,台灣要怎麼生得出來?又該怎麼跨過立法院這一關?
在朝野對立激烈、財政空間有限的情況之下,這筆錢若久拖不決,恐惹惱川普。屆時,20%關稅可能不是底線,而是起跳點。
第3個決戰地:國產車市場,守得住美國車的大舉壓境嗎?
若美國製汽車以零關稅優勢低價進入台灣,恐成為壓低整體進口車售價的「破口」,進一步擠壓國產車生存空間。
衝擊不只在整車廠,更可能擴散至零組件供應商、工具機業者與汽車電子廠。整條產業鏈超過30萬勞動者,工作機會將受到威脅。
3個決戰地,3條警訊線,無論哪一條失守,台灣都可能付出極高代價。
3萬輛新車塞爆台北港!
無止境等降價、等宣判,車市封凍數月
先帶大家走入其中一個戰場:新北市八里區台北港,約3萬輛進口新車擠爆港區周邊,卻遲遲等不到車商前來提領。3萬輛,相當於台灣進口車約兩個月的銷量。面對冰凍的車市,接下來,台灣的汽車市場會真的出現國產車滅絕的狀況嗎?
隨著日本與韓國這2大台灣出口競爭國,以開放自家汽車市場做為談判籌碼,成功爭取到比台灣低5個百分點的稅率後,台灣是否全面開放美國車或設定在2.5%以內的低關稅,瞬間成為台美後續關稅談判的焦點戰場。
目前,台灣進口車的關稅高達17.5%,若美國車零關稅或低關稅政策定案,進口車價格出現降幅,綜合多家新車與中古車商推估,進口車價格視個別車廠策略不同,可能出現最少1成內、最高上看2成的降幅,將對台灣國產車整體供應鏈造成衝擊。
根據經濟部與車輛公會的統計,台灣將可能面臨的慘烈代價是:全產業約2,500家工廠將受到衝擊,每年更可能損失高達337億元的關稅收入。
更令人憂心的是,這項自今年4月便傳出的台美關稅談判籌碼,至今延宕至最新一輪暫時性協議出爐後,仍未塵埃落定,其所激起的「觀望是否能買到便宜進口車」風潮卻越演越烈,率先重創台灣車市買氣,讓進口車商與本土車廠一同陷入煎熬、台灣車市陷入近乎窒息的僵局,如同一場無止境的凌遲。
國產車會消失?進口車會便宜多少?
傳特斯拉打8折、比亞迪壓境…僵局續添火藥
根據U-CAR6月的台灣車市銷售報告,2025年上半年累計銷售量,較2024年同期衰退逾14%。
「這已是不少車商犧牲獲利賣車才撐出來的結果,不然實際衰退還會更大、更可怕。」一位進口車商高層對此回應說。
再看另一個關鍵課題,那就是開放進口車大降價下,台灣國產車就死定了嗎?
綜合國產車與進口車商兩大陣營看法,答案是,該產業會衰退,但不會消失。
而消費者要留意的是,不管是美國車或非美車的降價,都將是限期優惠,而不會是常態低價。
再回到國產車陣營,多位高層異口同聲點名最害怕的大殺器,就是有可能打8折賣車的特斯拉,這甚至可能將一口氣摧毀國產電動車。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截稿前夕又爆出中國比亞迪代理商太古汽車集團正積極遊說國會議員,不少車商高層認為,一旦擋不住中國便宜車入侵,這可能會變成台灣車市的大屠殺。
在這場被視為產業生死存亡最終戰的台美關稅談判中,國產車供應鏈到底能保住多少江山?關鍵從不在於關稅稅率高低,而在於它到底能否抓住消費者的心,這一役,只是讓更多的現實,浮上檯面。
進口車價會便宜多少?半導體為何怕232條款,而非20%關稅?想知道台灣汽車業的未來,為何要看澳洲?國產車垮了,不利消費者、軍工業?更多完整報導詳見商周「汽車生死戰」封面故事。
一鍵訂閱》傳比亞迪壓境,國產車大屠殺來了?揭「關稅連環劫」3大決戰地
・汽車生死戰
・怎麼談都難受!半導體不怕20%關稅 232條款藏大魔王級風險
・汽車供應鏈告白比20%更棘手的事 關稅還好,匯率才是真衝擊
・進口車全面零關稅、中國車滿街跑 台灣會變下一個澳洲?
・三萬輛新車塞港,雙B真能降四成?破解進口車價跳水3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