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對個人生產力帶來改變,直接影響企業的競爭力,也會改變一國的國力。《經濟學人》今年7月一篇《超級智慧的經濟學》報導,就點出AI將會導致全球資本出現更加集中化的現象。
在AI美中兩強爭霸局面大勢底定的情況下,其他國家難道都將掉入失落的一方嗎?答案未必如此。
AI國力=「全民應用AI的能力」
美中雙強爭霸,拚應用才是小國生存之道
因為更關鍵的是「應用」,任何先進技術的發明,都需要應用落地,才能產生價值。
這點,從商周爬梳近兩年由史丹佛、牛津、波士頓顧問公司等機構發布,總計8份各國AI實力評比,可得出相同結論。
在這些評比中,幾項反覆出現的指標,如AI基礎建設、AI人才、資本、數據、AI素養和AI治理能力,基本決定了一國AI應用孵化的速度和擴散能力。
亦即,真正的AI國力,是「全民應用AI的能力」。
從這8份報告,我們也發現,在美、中之外,有一個小國的名字頻頻出現在領先名單之中,那就是新加坡。
論技術,新加坡並非科技大國;論GDP排名,新加坡還遜於台灣;論人力,600萬人口更是名副其實的小國。
但這樣一個小國,卻在AI的世界裡創造出巨大的存在感,引起了商周團隊的好奇。
新加坡AI迫切感,來自怕慢人一步的焦慮
「我們規模小、緊密,可以逐一公司做到」
成熟的AI應用環境,是果, 驅動的「因」,來自更深層的憂慮,讓新加坡對發展AI有強烈的迫切感。
今年8月,新加坡的60週年國慶演說上,總理黃循財將經濟列為5大重點議題的首位,而AI就是關鍵議題的主角。
今年7月一場演說,黃循財說:「當一個國家能夠真正把科技廣泛應用於整個經濟體時,才會釋放出真正的效益。如果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做到,那就是我們,因為我們規模小,我們緊密,我們可以逐一公司來做到。」
不只是黃循財,在各大國際展會、論壇、校園演說、媒體訪問,不論是總統尚達曼、數位發展暨資訊部部長楊莉明等,新加坡政府幾乎不錯過任何一個可以向全民推廣AI的機會。副總理顏金勇強調:「我們希望以互補的方式轉變企業和勞動力,使AI成為一種增強勞動力的工具,而不是取代勞動力。」
新加坡對推廣AI的重視也展現在實際行動。2023年他們發表了「全國AI策略2.0」,截至目前,已有超過40家企業在新加坡成立AI卓越中心;新加坡全國人工智能核心(AI Singapore)累計已經協助企業完成超過300件AI專案;去年推出的技能創前程進階計畫,參與人數則已經超過2.8萬人。
就像南洋理工大學運算與數據科學學院院長翁之昊說的,重點在於「Everyday AI」(每天使用AI)。
台灣擁有最強晶片與完整供應鏈
對AI「太佛系」,成為躋身強權大隱憂
台灣過去的成功,是在資通訊產業供應鏈中,建立關鍵地位。如今全球AI資料中心無法脫離台灣,正是因為我們有完整的供應鏈與強晶片。如果能將既有優勢結合AI應用,台灣同樣有機會創造出不可或缺的獨特地位。
但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提醒:「大家把AI當作佛系工具,拿來讓生活有趣,卻沒有讓工作真正產生競爭力的提升。」在他看來,這是隱憂。相比之下,新加坡則是不敢自滿。「老實講,我們最近才開一個會,我們覺得做得不夠,還要做得更好。」AISG創始執行主席何德華表示。
拚巧不拚大,是中小型國家在AI時代的競爭策略。新加坡以最務實的態度,爭取「最會應用AI的國家」的角色,這是他們延續亞洲小紅點奇蹟的解方,也是他們給小國的答案。
「全台第一份AI國力報告」完整封面故事,深入解析新加坡如何培養AI雙語人才、拚企業100%應用,3路徑讓AI變全民語言,讓AI深入樂齡中心、診所、二手車商,打造小國大AI?台灣為何30萬家中小企恐整併剩20萬?前科技部長、大聯大與群聯等科技大咖都示警,AI黃金5年倒數計時中!晶片強國如何變AI強權?「大帶小」、「交好友」成為突圍重點!
一鍵訂閱》台灣晶片最強,AI卻輸新加坡!如何搶救10萬中小企消失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