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愛細分共啦!」工廠裡的老師傅盯著新繪的工程圖喊。年輕工程師蔡宗庭一臉茫然,對方口中那句老行話,他完全聽不懂。
「就是4分管啦。」工程部課長陳昶佑笑著補了一句。
同一條產線,卻說著不同世代的語言
在裕慶金屬,這種場景天天上演:不同世代講著不同語言,卻在同一條產線上協作。語言斷層只是開端,真正的挑戰是「知識怎麼留下」。
裕慶金屬,在南投默默為國際客戶設計展示架,客戶包括可口可樂、沃爾瑪等。同業代工毛利率約15%到20%,它毛利率高達35%以上,堪稱五金界隱形冠軍。
裕慶台灣工廠年齡橫跨近60歲:最年輕18歲,最資深曾達77歲。
他們把傳承制度化,安排一對一師徒制,但不再是單向教學,而是「共學」。
工程部的陳昶佑與蔡宗庭,就是典型例子。49歲的陳昶佑在公司20多年,熟悉製程與溝通;27歲的蔡宗庭對新技術敏感,當3D列印機送到時,他自告奮勇要學習操作,陳昶佑讓他先跟廠商接觸。
「請他先學,學完之後我再去問他。」陳昶佑說:「我們不是師徒,是同事。你問我,我懂的一定教;我不懂的,也會請教你。」
這裡沒有誰替代誰,只有彼此互補:老師傅補足經驗判斷,年輕人帶進新工具;新機台進廠,兩人一起摸索。
傳承不是威脅,而是互助。台灣「第三人口紅利」故事正要開始
今年,台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超過一半的人,都在45歲以上。緊接著,台灣的人口紅利期就結束,2028年進入「人口負債期」,15到64歲人口將低於整體3分之2。
對企業而言,這是一場攸關競爭力的考驗:第一人口紅利指勞動人口增加;第二人口紅利,是財富的延伸,善用中高齡累積的資本延續經濟動能;第三人口紅利,則是對生產力的重新定義。
而在台灣,「第三人口紅利」的故事,正要開始。
全齡企業100強,讓每個年齡都變戰力
去年,商周首次發起全台唯一「中高齡聘雇友善企業」調查。今年,我們更進一步推出「全齡企業百強」,關注的是:誰能真正打造跨世代協作,讓經驗與創新在同一張工作桌上相遇。
今年的調查範圍從「聘用中高齡」進化為「全齡共融」,讓不同年齡共學共創。
在評審桌邊,我們聽見各種不同的做法,共融不是一個美麗名詞,而是一套能被重複的工程。
發現一》獲利好的企業,早開始布局
入榜企業的每股盈餘(EPS)平均比所屬產業高出93.5%,幾乎是同業的2倍,換句話說,年齡共融不是溫情牌,而是實力指標。入榜的冠德建設、環球晶、晶華酒店等公司,去年EPS甚至高出同業平均約3倍。
發現二》45歲以上「新盛年」是最能學的一代
商周把45歲以上稱為「新盛年」。這是最能學的一代。台灣45至54歲人口中過半擁有大專以上學歷,比10年前提升逾20個百分點。這意味著未來的中高齡員工教育程度更高、學習能力更強。越早善用他們的企業,越能在勞動結構改變時搶得先機。
你可以在日本大金工業(Daikin)看見這套邏輯:該公司每年回聘超過100名退休員工,在高度專業化領域,70歲的老師傅仍在第一線,而且仍能晉升與加薪。
德國BMW不強制退休,而是讓員工身體與工作環境合拍。公司只花不到5萬美元做70項微調,包括椅高、鞋墊、螢幕字體等,卻能換來7%的生產率提升與零缺陷率。
2025年,是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的第一年,也是企業重整人才結構的起點。證交所今年首度將「高齡員工晉用與培訓」納入ESG指標;雖然目前只有17%的上市企業主動揭露,但趨勢已不可逆。供給與需求,正同時發生。
當大退休潮來臨,能否善用45歲以上的新盛年員工,將成為企業破解危機、迎向未來的關鍵能力。
「全齡企業百強大調查」完整報導,深入南投金屬廠裕慶、花蓮無印良品、漢翔、中華車,拆開雅詩蘭黛變化前後,看它們如何越全齡越賺?實現18歲到77歲員工共學,執行長vs菜鳥的「反向導師制」,用AI共學和懶人包打開青銀對話、合作!
一鍵訂閱》全齡企業百強來了!漢翔、中華車、無印怎麼越全齡越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