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近日提出「晶片五五分」的新構想:要讓半導體一半產能回到美國本土。表面上這在追求供應鏈安全,但這背後隱含的是「美國製造」的迷思——只要把工廠拉回國內,產業競爭力就能重生。
然而,經濟學告訴我們:產業競爭力從來不是靠關稅、補貼或命令硬拉出來的,而是需要適合的制度土壤。美國今天走的路,其實與許多新興國家數十年前犯過的錯誤極為相似。
盧特尼克的構想,骨子裡就是一種「進口替代」(Import Substitution)。這種政策在二十世紀後期被許多開發中國家奉為圭臬:課高關稅、限制進口,逼迫外國廠商在本國設廠,用保護市場的方式,培養本地製造業。
巴西、印尼、印度等國家都走過這條路。表面上它們確實在汽車、電子、家電等領域建立起一些工廠,但這些產業往往只能在保護傘下存活,一旦面對全球競爭,立刻失去優勢。原因很簡單:制度環境沒有改變。
勞力、法規、金融等土壤才是競爭力
進口替代政策忽略了最核心的問題——製造業要能真正生存,必須仰賴基礎設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