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竹科搬家記,正沒有選擇的於亞利桑那州的黃沙中上演。
但,搬家,究竟搬的是什麼?或許,這是一次讓我們搬開「過去的自己」的機會。
兩週的採訪旅程中,商周在造訪鳳凰城市政府、亞歷桑那州州立大學時,不約而同看見,市長、大學教授,都在胸口別上了乍看像一對翅膀、但近看其實是一幅美國國旗、台灣國旗相互交織的胸章。
一對交織的國旗,別在一個美國人的胸口。在需要台灣大力投資、將半導體技術帶回美國的此刻,他們想表達出對台灣的歡迎、對等與尊重。
這是多年以來,長期做為品牌客戶、技術輸出方,宛如「上位國」的美國,少見用對等態度,與台灣企業往來。
這是歷史難得的機會之窗。
不過,要在這片離家一萬一千公里的沙漠活下來、賺到錢,不是光靠美國給予尊重就有辦法。
低成本、高效率「優點」不再有效
在完全不同的世界,從裡到外都得變
這裡,是一個從表層的成本,到底層的思維邏輯,都跟台灣完全不同的世界。
但也正是在這些不同裡,讓我們能審視自己,自問:過去能成功的,就是對的嗎?
在台積電亞利桑那廠的建廠現場,一天,一位工程服務商的台灣工程師,一大清早到廠內,卻發現,原本應該要在隔壁施工、另一家工程商的一群美國工人,居然待不到五分鐘,就整批人直接離開。
「才剛開工耶,怎麼就不做了?」一問才知道,原來,當天同時施工的承包商很多,卻沒有業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