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騙受害者家屬,房米亞(化名),髮型設計師:
許多年前,父親突然向我們要十萬元,說可以環遊世界。我覺得不對勁,趕緊查證,果然是旅遊詐騙,沒想到這只是開始。
母親過世兩年後,父親又被騙了。這次是網路感情詐騙,對方自稱住在海外,想回台灣,需要「海關
2,945
當家人被詐騙,親屬竟也被責怪「陪伴不夠」,房米亞(右)跟丈夫想提醒大眾,親屬必須成為彼此後盾,「才能一起走下去」。(攝影者:程思迪)
1.當父親一次次被詐騙,身為受害者子女,她們只能在愛與恨、無力愧疚中,默默守住家⋯「現在每天傳訊、每週回家2天陪他,不討論詐騙過程。」
2.家人各自守著心事,「我們不是受害者,卻得承擔後果」詐騙最殘酷之處,是撕裂了家人間的信任與溫暖。
詐騙受害者家屬,房米亞(化名),髮型設計師:
許多年前,父親突然向我們要十萬元,說可以環遊世界。我覺得不對勁,趕緊查證,果然是旅遊詐騙,沒想到這只是開始。
母親過世兩年後,父親又被騙了。這次是網路感情詐騙,對方自稱住在海外,想回台灣,需要「海關
詐騙是一場高科技、高效率、高心理戰的世紀大疫。如何讓大腦提早打疫苗、鍛鍊防詐免疫力?
臨床心理師蘇益賢教3個動作,讓防詐變本能:
1.強化認知刺激,平時練防詐肌肉
常和長輩討論新聞、假想詐騙情境,問他們「那你會怎麼做?」讓他們主動敘述並討論,而不是被動接收資訊。甚至設定「通關密語」,面對深偽的變聲、變影騙局,不會一聽就慌。
2.情緒被挑動,就喊停、延遲決策
詐騙靠的是情緒,把人推進「快思」(直覺反應),而不是「慢想」(謹慎分析),因為當情緒被激發時,人們會優先追求速度,而非準確度。
當你感到恐懼、擔憂,或聽到「好得不真實」的利多,立刻喊暫停,說:「謝謝,我去求證」,如果對方急著阻止你脫離劇本,通常就是詐騙。
3.別單打獨鬥,決策要拉進第2個人
接到任何可疑訊息時,別自己悶著想,立即找另一個人加入決策,多一個角度,就少一個踩進陷阱的可能。
(文●鄭郁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