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房市崩盤、青年失業率飆破20%、通貨緊縮加劇,中國恐步上日本失落30年後塵的關鍵時刻,商周在廣州市荔灣區見證了快速下沉的中國經濟。
盒馬生鮮奧萊—阿里巴巴旗下的實體超市,店內高高懸掛著招牌:「晚上8點折上折」。
8點一到,大批人潮衝入店內,有牽著小孩的家庭主婦,有穿著拖鞋的中年男子,甚至有西裝筆挺的上班族,他們目的只有一個:搶購打對折的西瓜、牛奶、蔬菜、肉品等食品。不到1分鐘,貨架上空空蕩蕩,彷彿颱風來臨前夕的景象。
貨架上還掛著「臨近保質期商品專區」的牌子。在中國,快要到期的商品稱為「臨期品」,盒馬生鮮奧萊的「奧萊」,就是英文outlet的中文翻譯。每天8點,他們將臨期品集中起來銷售,搶打折菜成了中國民眾的日常。
中國在解封後,原本市場預期悶了許久的中國民眾,會用一場「報復性消費」,拉動中國經濟強勁復甦。
但事與願違,經濟沒有反彈,反而迎來了通貨緊縮。越來越多看法認為,中國即將走上日本當年經濟泡沫的老路,步入失落30年。
究竟中國經濟會一蹶不振,還是枯木逢春、起死回生?商周採訪團隊在中國解封後,率台灣媒體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