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川普(Donald Trump)宣布關稅政策,全世界被搞得雞飛狗跳。他最主要的精神就是要讓「美國再次偉大」,要求各國到美國投資,製造業是重點。
川普認為,美國的製造業被全世界搶走,導致經濟空洞化。他不只一次強調,台灣把本來屬於美國的晶片產業偷走。這是誰的錯?其實要怪美國自己。
美國在經濟發展期間,因教育普及、消費種新轉變,產業主力逐漸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製造需求就交由其他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國家負責。例如,全球最大的IC設計公司輝達、高通和超微等美國公司,雖然設計晶片,但生產製造分布在各國。
40年前,台積電開創了「晶圓代工」模式,美國公司樂得把晶片製造分拆出去。但現在美國發現這是一大錯誤,因為隨著晶片進入2奈米、甚至次奈米世代,製造超級精密的技術才是價值關鍵,而所有關鍵戰術都掌握在台積電手上,但台灣卻有地緣政治風險。
在高地緣政治風險環境下,「安全」變成最重要考量,所以世界各國從美國、日本到德國,都想把晶圓製造搬回自己國家去,走回老路。
中國市場在剛對外開放時期,為了要取得外國技術,要求外資必須和中國政府採取「合資」形式,只有少數公司能取得不移轉技術特權,台積電南京廠就是其中一例,完全獨資。但現在世界變了,歐美不再是技術的提供者,台灣及中國反而成為技術來源者。
這幾年亞洲企業積極邁向全球,他們已經不僅是製造工廠,更擁有先進技術,而歐美企業分的價值為「市場」。例如台積電日本廠有索尼、電裝和3個日本股東,德國廠也有博世、英飛凌、恩智浦3個股東入資,技術來自台灣,而市場客戶則來自當地。
在去全球化的時代,企業非常難再按技術、製造、市場、管理來做水平式分工,未來必定有越來越多具有完備功能的子公司,除技術也具備銷售能力。我們將會越來越少聽到「那是我在美國的工廠」,或「那是我的歐洲銷售辦事處」的說法!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